越是经历过严寒萧杀的冬天,越是能迎来一个美丽得几乎残酷的春天。北方人懂的啊!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已经是四月的上旬了,依然天寒料峭。植物依旧消瘦,远远看去只有依稀淡淡的绿,淡淡的粉。不过这并不能阻挡积压得那么久那么多对春天的憧憬和向往。毕竟,这个冬天太漫长太漫长了。给一点干净的阳光都足以让人温暖得灿烂起来。
急不可待地去当一个挖野菜的人,婆婆丁已经长得满地都是了。
就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西区那一排盛开的桃花树下河堤旁边,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婆婆在挖野菜。婆婆们似乎都喜欢挖婆婆丁。我的目标是荠菜。
野菜熟了吗?有人坐在游览车上远远地问。过来看看不就知道了!挖野菜比坐游览车有趣。
这个冬天的雨雪比较多,荠菜也长得肥大。很长很嫩的根茎深深地扎进土里。那是它们蕴酿了一个冬天的岁月菁华,只为了赶在初春破出土面绽放几片新绿。很不容易的荠菜,才长出那么小的植株就被人挖走了,甚至连花都来不及开。有点残忍的其实。
跟人类一样,荠菜也是笨笨的群居生物。一长一大片。如果发现了一株,它的附近一定还有不少。不然一株也没有。连野菜也知道跟风,没辄!
挖野菜就要有野菜的样子,别遮遮掩掩的不好意思。一手提筐,一手拿锹,冲全世界大喊:我是来挖野菜的啊——你才能挖到野菜!
眼高于顶的人是挖不到野菜的。这样的人常常把野菜踩在脚底下还在问:哪里有野菜?野菜长什么样?我怎么没看到哪……矫情!
无论你是谁谁,只有谦恭地俯下身去,野菜才会出现在你眼前。它是在教你做人的道理。
挖荠菜是件很诗意的事情:温暖的阳光,粉红的桃花树下暗香浮动,春天的小河堤旁边微风轻拂……回到家摘荠菜就是苦差了。因为野生荠菜生长缓慢,早生的叶片多半已经枯萎,新生的叶片算才长好。所以,摘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坐下来耐心清理,掐去根茎。然后清洗三四遍。

荠菜是土里长的野菜,有土一样的颜色,暗绿,深褐。不过,当它被热水烫过,一下子变得惊艳地绿起来。那才是最真实的它。它在证明自己的价值。烫过的荠菜,马上投入事先准备好的冰水或者凉水里泡一泡,可以保持它碧绿的颜色,也能保持脆爽的口感。

荠菜用含盐份的开水烫一下很有必要。据说荠菜含草酸。另外,这也是去掉苦味的主要手段。野菜苦涩,可以理解的。生活环境那么恶劣,换了是人也会长出一个苦涩的性格。
把烫过的荠菜切碎,挤出水份。准备相同重量的鲜肉馅(200克去水荠菜碎加200克肉馅)。肉馅最好肥一些,因为荠菜喜油。加适量的盐、葱姜碎、生抽、鸡粉、白胡椒粉、植物油,以及少许香油,朝同一方向搅拌,如果感觉有些干干的就加适量清水,拌至粘稠起劲。


富强粉250克,加少许盐和125克清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每个为8克的剂子,擀成圆片,包适量荠菜肉馅,做成荠菜饺子(约45个)。




中火,宽汤,水开后下饺子,点二至三次凉水,将饺子煮至膨胀熟透。用调好的酱汁(主要是生抽和饺子醋,当然还有压碎的蒜,以及少许辣椒油)沾着吃,香极了……


依然稍稍带些清新的苦味,那是野菜的味道。怕苦的人可能不会很喜欢。
我想起一句中国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能吃苦,但没想过要做人上人。中国的价值观有时候会起误导作用,误导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追求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我就曾经被误导过,年轻人多半没有自己的主见。
现在,我只想做个生活艺术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