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翻糖蛋糕源自英国,有可能吧,英国人一向那么优雅精致的。后来逐渐风行于整个欧洲。欧洲国家多使用杏仁糖膏,蛋糕的装饰风格简洁典雅,倒是后学一步的美国人将翻糖的造型性和艺术性发挥到极致,大胆使用各种艳丽的颜色,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时尚造型,覆盖人物、动物、植物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元素,可以说所有你能想像和不能想像到的立体造型都能用翻糖表现出来。对嗜甜和崇尚个性的美国人来说,翻糖蛋糕正合他们的心意,是他们极喜爱的蛋糕装饰手法。目前,翻糖蛋糕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蛋糕装饰的主流,凭借其豪华精美以及别具一格的时尚元素,除了被用于婚宴,还被广泛使用于生日、节日、纪念日、庆典,甚至是朋友之间的互赠礼品。

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远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也已经逐步接纳了翻糖蛋糕,虽然不像欧美人那么狂热,但也将翻糖蛋糕视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市面上出售的翻糖蛋糕多样而且精致,很多的主妇还在家里自制翻糖蛋糕,或自家享用,或赠送亲朋。那里的翻糖蛋糕爱好者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制作工具和原材料,还可以就近去翻糖蛋糕培训机构学习。而在我国大陆,翻糖蛋糕还在蹒跚学步。

仔细想想,这其中或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包括蛋糕在内的西点烘焙业在大陆兴起,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其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现在西饼店遍布大街小巷,可见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包括生日蛋糕、婚礼蛋糕在内的庆典蛋糕,在大陆也有很广阔的市场。而翻糖蛋糕这一概念,近几年才在大陆出现。大概三年前,用谷歌在网上搜索,出现“翻糖蛋糕”字样的网页少之又少,不然就是出自台湾香港的网站。蛋糕店里是找不到翻糖蛋糕的,问问店员和师傅,他们会都显露出很茫然的神情,这很难怪,西点培训学校里都不教这类翻糖蛋糕的制作,学历偏低的学生们又怎么能知道呢?当时的翻糖爱好者,多是些受过良好教育工作稳定的白领,他们精通外文,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并爱上了这种精美的蛋糕装饰。或者是回国的海归,回国定居仍然忘不了国外的生活习惯,继续制作和食用翻糖蛋糕。然而在当时,想购买到翻糖蛋糕的制作工具和原材料难之又难,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供应这类工具和原材料的商家,粉丝们只有通过朋友在国外购买或在淘宝上找人代购,花费的金钱当然是可观的。

现在情况有所改观。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出现了翻糖蛋糕培训机构,淘宝网上供应制作工具和原材料的商家比比皆是。银子多的可以买国外进口的工具,进口的翻糖、色素,囊中羞涩的可以买国产的工具,至于翻糖,就用棉花糖代替,也不失为一种自得其乐的好办法。至于那些制做翻糖蛋糕出售,以盈利为目的的蛋糕店也逐渐出现并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南京、重庆、北京、上海、安徽、河南等等地方都出现了翻糖蛋糕店,规模大的租有闹市的店面,甚至开了分店,规模小的如同家庭式手工作坊。虽然这些翻糖蛋糕店盈利多少不得而知,但是结合翻糖蛋糕的特性以及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一点可以肯定,国人接纳并喜爱上这种蛋糕是有个过程的。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猜测,大陆最终会像日本、韩国一样风行翻糖蛋糕,但这个过程是快是慢是长是短不可预测。

翻糖的主原料是糖粉,很甜是必然的。包在里面的蛋糕体必须能承重,所以就不能是目前大陆最流行的,口感清淡,飘若云絮的戚风蛋糕,最佳是采用美式蛋糕的制作方法,加入较多的黄油、坚果或者白兰地腌渍过的水果干,做成质地扎实细密,口感醇厚且层次丰富的的重油蛋糕。翻糖蛋糕的这两个特点,对老美来说太不成问题了,他们习惯吃重糖重油的东西,似乎不甜不油不过瘾。但国人向来喜欢清淡的啊。要不怎能让并不算健康的鲜奶油蛋糕横行市面呢。这种鲜奶油是植物奶油,含反式脂肪,多吃对身体非常有害。现在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吃的人少了,就算买了涂着厚厚一层的鲜奶油蛋糕,也只吃里面的蛋糕体,外面的鲜奶油用来互相抹脸闹着玩儿罢了。翻糖甜就甜嘛,我们可以选择不吃啊,当做一种干净卫生的漂亮包装好了。至于香醇的重油蛋糕,完全是可以试试的。戚风蛋糕虽然轻、软、湿润,但是太飘太虚了,吃下去有种摸不着的,不踏实的感觉,也有很多人不喜欢。相信总有一天,国人会厌倦戚风蛋糕,转向扎实香醇的重油蛋糕。

当然,我们不能坐等食客口味转变的那一天,而是要想方设法改进从欧美国家泊来的翻糖蛋糕,让它适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具有中国特色的翻糖蛋糕才能在中国的烘焙市场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至于如果改进翻糖蛋糕的口味,嗯,这是个不小的课题呢,有待于中国的翻糖爱好者和从业者探索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