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自己的记分卡

(2010-03-26 11:13:07)
标签:

高尔夫

健康

生活

时尚

体育

文化

休闲

娱乐

杂谈

杂文

3月25日 星期四         

               我自己的记分卡 

 

               我自己的记分卡

 

    针对每一次的下场,除了打球之外我还会做很多其他的准备和总结工作,记分卡就是其中一项。

   

    虽然每次下场球童都会拿一个记分卡做记录,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记分卡还是过于简单。正好我有个20多年的好友--高尔夫大侠乔博士送给我几本他们公司印的高尔夫球积分册,他说每本大概能记60场,他给了我5本,应该能记300场。他说当你用完这5本,也就是打完了300场的时候,你一定会上升到另一个阶段了。所以我就认认真真的去记录每一场的成绩。而且在积分册上会细致到每一杆都做出记录。

 

    比如说一个4杆洞,第一杆是1号木,是右曲了还是左偏了;是进水了或是进沙坑了;还是上了球道,我都会记录。如果1号木上了球道,我就写个“1 √”,如果右曲了就记下“1 右”;如果是进了沙坑就记录为“1 沙”。

 

    第二杆比如说用7号铁攻果岭,如果成功了,就记录为“7 √ On”表明是标准ON,如果7号铁偏右了就记下“7 右”。

 

    第三杆比方使用的是挖起杆,如果球距离果岭有50码,那么我通常会先切个40码,如果切成功了就记录为“40码 √”。因为除了特别高的挑高球,也就是球的弹道要求很高,防止球落地后长距离滚动的球以外,我基本上都会使用54度的挖起杆。我一般直接记录为“40码 √”,不特别标出使用的是什么杆,意思是“我用54度的挖起杆做40码的切球成功。”

 

    就像这样,我记分卡会记录得非常详细,我还让同事帮我做了个程序,将所有的数据录入后进行统计。在我的统计表中,从1号木的上球道率到3号木、5号木、4号铁、5号铁、6号铁、7号铁、8号铁、9号铁、P杆、挖起杆、推杆,每一杆都会有个记录,包括对成功率的统计。还有沙坑救球的成功率等等。

 

    接下来,我会将这些数据定期的比如说周次的进行统计,并且在博客里列出来,对我这周每一场球做个总结。项目包括:1号木的上球道率;3、5号木的成功率;挖起杆的成功率;沙坑救球的成功率;标准ON的成功率;每场球推杆的总数;平均推杆数等等。这些所有的技术指标一一列出后,能够横向地对每场球有个比较,同时也能让自己更直观的、清晰的看到每一杆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很多人打完一场球大概都能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我还是更希望有个数据化的东西,用精准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而不是光凭感觉。

 

    除了记分卡,每次下场我还会让同事带着相机和摄像机跟2个洞,在这2个洞的过程中将挥杆的动作用相机和摄像机拍摄下来。这样的话,每次我打完球之后,都会把这些相关数据信息存到电脑里,按照时间场次分类保存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方便自己去分析每场球动作修改的怎么样

 

    我对每一次的挥杆,都不会很随意的去挥。我会先想想教练是怎么要求的,自己是怎么修改的,然后再去挥杆。当然除了我自己的动作,有时还会将同行的球友的挥杆动作也都记录下来,并且提供给朋友们。其中有一位我的球友陈先生,记得第一次跟他打球的时候,我通过摄像和观察告诉他,他每次的挥杆都有个头部下沉的动作。因为他从来没有看过自己动作的录像,所以当他看到录像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动作是这样的。他回去后,就有意识的改正挥杆时头部的这个动作。到了第二次下场,他已经改正了很多,第三次的时候他已经达到了很好的修改效果了,挥杆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他自己也说感觉到我的挥杆动作好像比他的要标准一些,所以会琢磨一下,虽然他已经打了很多年了,但是现在还是会这么认真的修改动作,真是很佩服他。这几次我们一起打球,他的成绩明显提高了。

 

    因此,我觉得除了平时的练习之外,对每场球的过程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打了这么多场球,说实在的每次下场的时候都让同事跟着我们照相、摄影。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遇到些困难,因为球场不太同意打球时有人跟着拍照、摄影,所以,每次都要跟球场做很多交涉,甚至有时还要给球场交陪走的费用,但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常规练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