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上了岁数,血气方刚的劲儿过去了,心肠似乎变得软了,心地也变得善良起来。不知道这演变的过程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只觉得好像不大符合逻辑,三字经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人原本都是善的,是后天才学坏的。能不能再从不善找回善来?我反省自己小时候,心肠好象挺硬的,那时不晓得什么是怜悯,不懂得行善和施舍,看到要饭的,只觉得这是懒人不爱劳动的结果,对此要么嗤之以鼻,要么绕道而行,连分币也不肯施舍,有没有吝啬的因素在作祟不清楚,只是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哪里不对,还对施舍的人报以“伪善”的冷眼。
晚上下班,路过光大银行门口,看见一对母子在乞讨,母亲盘腿而坐,怀里抱着不满一岁的孩子,见状动了恻隐之心,除了怜悯之外,更多的是无奈,能做的也就是掏出钱包里几枚“钢蹦儿”,放在她跟前的盆里,象征性地表明自己的怜悯之心。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听从了“报刊文摘”上《义工联合会的几句大实话》那段规劝的文字:“遇到乞讨者:遇到要钱的就给他点饭,遇到要饭的就给他点钱。……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生活中,按照这几句话去做其实也是需要勇气的。”二是在国庆期间陪老妈逛夫子庙时,受到她所作所为的影响,我妈她不信佛,不入教,但她在看到乞讨者时,无论男女老少,残与不残,都会掏一点钱给他们,并说,“我没有多大的能力,能给的也就是我的一点心意”。她的善是发自内心的流露。就是这两点,给我心灵很大的震撼。
之后,我也学会了施舍,学会了怜悯,学着去行善。我知道:给两块三块钱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最起码当天能买几个馒头垫垫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自己在做这件事时制恶修善的勇气。还是“报刊文摘”上的一篇文字,让我明白了,也给“善良”一个很好的诠释:善良不是一种愿望,善良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善良不仅仅在于言行,真正的善良存在于念起念灭的瞬息之间,人性中有善也有恶,善的、恶的那些部分,往往被压在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地方,并且以我们同样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善良需要唤醒,恶念需要扼制。做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而学习善良也是需要勇气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