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昂达
李昂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
  • 关注人气: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是全心喜欢,就根本不配拥有!为什么我不反对胎儿性别检查

(2017-01-13 00:34:58)
标签:

杂谈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令人难过的新闻,里面是有被虐待的子女或者把自己子女逼到绝路的无良父母。很多网友评论,现在社会上干什么都要学历、资质,要学习要培训要考试过了才能做,反而当父母这个事什么都不需要。确实是有一些父母不配当父母的。

我们都有母亲,她是我们最爱的人。男生恋爱找到了自己另一个最爱的人希望和对方结为夫妻。对很多人来说,女儿是天下最美丽可爱的宝贝。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人对自己的女儿很差的时候,怎么能不愤怒?

不是全心喜欢,就根本不配拥有!不想要女孩的家庭,就根本不配拥有女儿,允许他们选择不生女儿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每个小朋友会至少会成长在很希望他/她出生的家庭里,不会被父母觉得“白生了”必须再生出另一个性别的孩子才行。大多数有一定性别偏好的父母,都可以坦然接受自己孩子是男孩或是女孩,一样的爱他们,但是就怕少数极端分子,他们真的很可怕。

鉴于科学技术的限制,目前这个控制主要是通过潜在父母检查胎儿性别,终止不符合自己性别期望的妊辰的方式进行。主动终止妊娠对孕妇的身体是残忍的,对不能出生的胎儿也有些残忍。但这其实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终止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如果女生因为这个无法再次怀孕,那也只能比较遗憾了,直接说吧,就是活该。想象一下,知道怀了女儿都能够下决心流产重来的父母,只是因为不能检查性别最后出生才发现是女儿,这个无辜的女孩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她的未来该是多么让人担心的事情。

反对胎儿性别检查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可能会导致国家出生人口中男女性别比过于悬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我一直对这些喜欢无视微观个人选择二喜欢国家民族宏大视角叙事的人心怀恐惧,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在具体事情上是最残忍不过的。

公民的自由是国家合法存在的基石。尽管在我看,严重的重男轻女或者反过来的家庭都是愚昧的,是需要被批判的,但改变应该是个教育问题而不是强制问题,个人选择的权利是必须要保证的,是不应该被所谓的国家利益所控制的。希望养育自己的子女去爱是最好的,因为养老拥有后代也是个过得去理由,但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所以必须怎么生育则是非常不正常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体,个体自身在社会中健康的成长发展是生命的本质目的,人不是国家的机器,自己的子女也不是,每一个女性的子宫更不是。

“反正一个家庭再想要男孩,结果生出来个女孩,也生了,总不能杀了吧(很多真的直接杀了),总得养大吧(很多真的虐待死了),等这些女生长大了,又能参加工作,又能嫁人生育,这不是挺好的。成长环境受了一些挫折有什么,谁还没些挫折……”咱们国家对于家庭内部事情的执法基本很差,家庭虐待属于警察基本不管的范畴。这种环境成长的虐星有多少比例带着心理阴影,她们未来的生活容易吗,她们会否把痛苦再传递给下一代?

如果你不能坦然的接受这个逻辑,并且也认可女性成长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遭受不行的概率会增加。那么你也应该支持父母是有权利选择自己后代性别的,这是真的对各方最有利的方案。

过去禁止胎儿性别检查的大背景是计划生育政策。目前计划生育已经允许二胎并且可预见很快就会放开三胎甚至完全放开,届时重男轻女的影响会小得多。对于有严重性别偏好的父母来说,当合法只能生一个孩子的时候,怀孕胎儿性别这个随机事件的影响达到顶峰。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部分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适龄男女婚姻问题。这事实上也说明了在这么大的事情上,规定禁止检查其实是根本禁止不了的。一旦允许生多个孩子,这个问题就不那么敏感了,大多数重男轻女的家庭,也只是说后代必须有一个男孩,很少有期望几个子女全是男孩的,相反会有希望先有哥哥再有妹妹,或者现有姐姐再有弟弟的都有。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父母愿意的话都可以决定自己后代的性别,老大先要男孩还是女孩,老二怎么样,老三怎么样,想要怎么样的双胞胎,都可以安全低成本的实现。这才是真正皆大欢喜的局面。或许会有朋友认为通过技术选择性别这样不够自然,请容我讽刺两句,愿意自然的永远都可以选择“自然”的方式,请不要用宏观视角替别人操心了。

最后祝愿每一对父母都拥有自己最爱的子女,全家幸福,健康平安!

这是我的个人博客文章,首发于知乎(李昂达 求真致善),欢迎各位朋友来与我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