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松文字”的三个层面
(2016-02-16 14:23:47)
我购读的第一套现代作家全集是《朱自清全集》,编选的第一本现代作家作品选集是《小学生朱自清读本》,所以当李碧云老师邀我为她的《扬州茶馆》一课写点评时,我立刻答应了。
在《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后记中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朱自清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国文教师”,写文章时“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他把这种态度称作“不放松文字”。这些不被放松的文字正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绝好教材。
“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这句话实在太重要,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读朱先生的文章,也告诉我们如何去教小学生读。
《扬州茶馆》一课中首先吸引我的环节是让学生交流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学生说:“为什么每一节都有分号?”从这个提问可以看出,李老师平时一定是极重视朗读教学的,因为在朗读教学中最能引导学生辨析标点与停顿、音节组合、感情抒发的关系。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这是“不放松文字”的第一层面的内容。李老师平时的阅读教学是扎实有效的,所以学生自读课文后,不仅能关注内容,甚至对标点也不放过。这就为阅读《扬州茶馆》这类经典文本开了一个好头。接着,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分号的作用,并通过多形式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零碎茶点”部分的内容。
想让小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如果只是读一读,是达不成目标的。非得出来进去好几回才行。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滗”字,李老师先请学生读字,说字义,再引导学生关注书本上的注释,最后用动作演示巩固理解。又如,为了让学生关注烫干丝的动作描写,李老师先让学生圈出动词,再观看视频理解动词,最后利用先前学过的分号,将一组动词分成三个步骤,此时这些动词就不再是一个一个抽象的词语,而被学生建构成一系列生动具象的情景。一番进进出出,到了这一步,就完成了“不放松文字”的第二个层面——有意义地理解语言文字。
至此,“不放松文字”的第三个层面就呼之欲出了——个性化地运用语言文字。李老师借助复述这个载体,让学生为烫干丝的录像配解说词。由于学生此时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一口气说下来,毫不费力。但李老师却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容与录像的细微差别,调整复述内容,由此,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内化,使复述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表达需要。同时也完成了复述这一单元学习目标。
课上到最后,李老师让学生运用分号和复述等手段,分小组学习“小笼点心”部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场所。
整堂课依据课程标准、语言学习规律、课文特点,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出逻辑清晰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习得语言,愉悦地达成教学目标。
2016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