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月12日

(2015-10-28 20:42:54)
标签:

教育

20151012日星期一

上周分析了单元练习卷。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

今天上《开国大典》,晓宇正好在上海,来听。教学流程如下:

1、  复习批注的方法,学生批注课文

2、  交流批注,顺势讲解第四节。

(1)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群众对开国大典的期盼

(2)       文中如何写具体入场场面的?(群众、工人、农民)

3、  举行典礼的天安门广场是怎么样的?读第23节。画出简单方位图,引导学生复述。

4、  梳理课文中写到的四个场面(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学生对前两个不容易区分。稍作引导。

5、  你对哪个场面印象深?两个学生都说对阅兵式印象深。问:为什么对阅兵式印象深?小杨说因为具体。于是引导学生研究第12节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讲解写具体的原因是抓住不同方面的特点。

6、  同样是写场面,典礼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指导背诵第7小节。先读,再找出相似的句式,分析“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背诵练习。

7、  根据批注自己分析第四个场面的内容与写法。好几个学生能用上之前学过的方法来回答。

8、  因之前的小练笔中,学生写生日聚会,却写不好,故以写生日聚会为例,讨论有哪些场面可以写。

9、  讲解课后习题。

 

这篇课文后的练习中有两个内容比较重要:复述场面描写和用方位介绍教室。介绍教室,大部分学生都能说,无非是说得具体或不具体。但是场面描写确实很多孩子都不掌握的,所以重点放在这点上。但用简要复述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场面描写也不适合进行复述练习。所以我将复述用在方位介绍上。场面描写则通过读背,分析内容等方法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印象。从第八个教学环节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0151013日星期二

第一节课,刚进教室,学生一片惊呼,原来天花板上一盏日光灯的一只脚松了,灯斜挂在半空中。于是赶紧转移学生,找人来修。教室里自然一片喧腾。等灯修完,我对学生做了一番宣讲: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喧闹中能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读课外书,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在校工修理时仔细观察?我特地将修灯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一遍。

原打算上《林海》,经此意外,遂改上古诗。交代了一些背景文化知识,就下课了。

第四节课,晓宇带了一位家长忙中偷闲又来听课,双双也来。课前问晓宇想听古诗还是《林海》。晓宇说,《林海》去年听过了,想听古诗。

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过故人庄》,教学流程如下:

1、             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小史说,两首诗都写到了重阳节。其他学生发言都说不到点子上了。最后小王说,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朝人。学生说不出是因为不理解诗意,尽管这两首诗很浅显,但对部分学生而言,几乎古诗文几乎就是另一种外语。)

2、             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述诗句含义及背景知识,两句简单的句子由学生解释。讲解诗中不同的叙述角度。标记平仄,指导朗读背诵。

3、             讲解《过故人庄》。边解释,边引导梳理四个主题“邀请、场景、欢聚、约定”。指导背诵。

 

 

今天布置写小练笔,写电灯事件。

 

20151014日星期三

今天上《林海》,教学流程如下:

1、  介绍老舍

2、  文中三次写到“亲切、舒服”,找出来相关的句子,批注。交流批注。

3、  三次“亲切舒服”的原因是什么?梳理课文结构。板书。

4、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抓住标点、“亲切舒服”来练习。

 

20151020

今天上完《林海》。通过朗读,以及感受岭、树、花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林海的亲切。然后讨论后两次“亲切舒服”的原因。学生能表达,但总觉得不是最理想。本周回到小学部上课,部分学生的听课效率不佳。

 

20151021日星期三

今天用一节课上完《蛇与庄稼》。教学流程如下:

1、              默读课文,每个小节分别说了什么?(先让爱开小差的小袁说,说不出。因为她的说不出,其他孩子留意了,思考了,说出来了。板书。小杨很聪明,就是管不住自己,只要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几乎是百分之百全对。)

2、              课文先举了两个例子,然后总结出一个规律。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依然是能说出大概,但说不好。)梳理几个例子的详略安排。

3、              朗读指导

4、              梳理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

5、              请学生梳理猫与苜蓿之间的关系。(请了几个学生上台完成关系图,后来小王说,从关系图不仅看出猫与苜蓿有关,还看出猫与蜜蜂也有关联。)

6、              讲解课后习题。(学生对第三题都没有看懂。不会关联起来看题目。)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的,只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经常是有话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好。如果是一些简单的答案,大家参与度很高。一旦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表述答案,就没有几个人愿意举手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声叹息。

 

20151022

今天上《陨石》,教学流程如下:

1、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个形容陨石特点的词语。(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不速之客、天然史书”)解词。

2、  再从文中归纳一些陨石的特点(有研究价值、含铁量高、没有烧尽等) 依据黑板上的词语,讲述陨石

3、  出示原文,适当讲解文意,讨论:原文与课文第二节的异同。再讨论:课文中放入描写生动的第二节,有什么好处?

 

20151026日星期一

今天上《奇异的琥珀》,教学流程如下:

1、  默读课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适?

2、  朗读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看见、想象、推测、知道),讲解其区别,选择含有一个关键词的句子背诵。合作背诵段落。

3、  琥珀的形成需要有哪些重要因素?(讨论得出:松脂、埋入地下、长时间的演变)利用这些关键词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个练习与前一课的练习是一致的,起到巩固作用)

4、  朗读第一段,说说景色描写的作用,点拨如何从语言形式去感受时间漫长。

5、  朗读第二段,感受语言描写带来的欢快感。

6、  讲解课后练习

本单元的第1618课是风格迥异的科普文章,但主要教学目标是一样的——抓住重点词句,介绍事物,并体会次要内容与主要内容的关系。

今天下午应邀到一师附小上作文课,用的是教材里的题目《菊》。有一年上给顺德的同行看过。这次做了微调,让教学环节更加紧密,让指导过程更加准确清晰。一师附小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眼神中泛着灵光。给这样的孩子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