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在言语实践中

(2016-02-17 18:55:53)

《太阳》是篇老课文,很经典的说明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不多,因此这篇课文被研究,被当做公开教学的材料的频率极高。因此,当我知道沈建英老师要上这篇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想法——沈老师会上出怎样的新意呢?

教学的新意,不是随便生造出来的,更不是靠哗众取宠的手段获得的。教学新意的产生要基于当下学生的学情和执教者的教学风格。我记得支玉恒老师的《太阳》上得很有特点,但那时几十年前的课。如果面对现在的学生,照搬支老师的的设计,恐怕是不合适的。教学新意的产生还要基于当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科研究经验。如此来看沈老师的这堂课,听课老师和课堂实录的读者是可以有启发与收获的。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开始关注文体特点,这是对的。关注文体是中国人读写文章的传统。许嘉璐先生在《古代文体常识》一书中简略介绍的古代文体就达十余种之多。为什么要创设出那么多文体呢?往大处说,那是一种规则与礼的体现。往小处说,就是用一种最合适的方式表达某种意思。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写明白。所以关注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太阳》一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层次分明,使用举例子、举数字等方法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准确地描述出来。如何让小学生真切地掌握这些,而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他们呢?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热”的特点时,先请学生寻找相关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沈老师请学生说明阅读感受——

 

生:这里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师:对啊!平时38摄氏度我们就已经感到热得受不了了,6000度你受得了吗?很好,我们从数字上感受到太阳的“很热”这个特点。

生: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师:很好。这里不仅列了数字,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太阳到底多热,还举了个例子呢,谁来把这个例子读好。请你来读。

生: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师:这里作者举的是“钢铁”的例子,那可不可以举个“木头”的例子?“就是木头碰到它,也会变成灰”好不好吗?

生:不可以的。

师:为什么不行?你来说。

生:木头很容易就被烧成灰的,而钢铁和木头有区别。

师:所以举“钢铁”这个例子……

生:所以举“钢铁”这个例子比较好一点。

师:你说说看?

生:因为钢铁要比木头耐高温,所以它这边要是写木头碰到它,我们不会觉得什么,但是如果写钢铁碰到它的话,因为钢铁已经是最硬的东西,它也会变成气体。那如果是木头碰到它的话,不就更不成东西了。

师:是啊!更能够看出太阳的什么?

生:热!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学生说明对句子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内化的操练。不过沈老师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她让学生比较“钢铁”和“木头”两个例子哪个更好。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教学跳出机械传递概念的窠臼,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更要明白,举这个例子有什么好处。

类似的环节在这堂课中还有不少。其教学效果证明,将必要的概念转变成言语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的方式。而且,言语实践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力度。这一点在课文内容的梳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关系的体会环节中表现得很清楚。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要教扎实,只有结合学情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入手。而教学新意就在其间,就看教师能否想到能否发现能否把握住。

 

2016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