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十六

(2011-10-20 09:23:56)
标签:

杂谈

昨天心绪不宁,匆忙写了点读书笔记,事后越想越不对,我只看到“孺牛”却忽视了“乡兄”。读书不细竟至于此。唐大郎是上海嘉定人,尤炳圻是江苏无锡人,都不可能是周作人的“乡兄”啊。忽然从网上发现今年四月十七日的《东方早报》上有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作家书简的注疏》,其中有一段:

当时陶亢德以汉奸罪入狱,虽然放了出来,但不方便再用原名发表文章。用化名写文章尚可,但是人家给你的信,怎么办,平襟亚只好以“×××”代之或者干脆“砍头”。我在拙文《〈好文章〉作者小考》里有一段话,现引在下面:“解放前夕,周作人由其弟子尤炳圻保释出狱后到上海四川北路福德里(横浜桥南侧)他的家中,此时一批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入狱的如陶亢德、柳雨生也都获得释放,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有个出版社愿意为他们出版一个小本子丛刊,条件是:内容不得触犯时忌,不能用真名。”除了《好文章》,陶亢德还以“孺牛”名在《亦报》上写了许多文章。

陶亢德正是绍兴人。显然,唐大郎的《儿童杂事诗》原来是周作人送给陶亢德的。那么怎么会转到唐大郎的手中的呢?老先生们故去三十年了,商老师也走了三年了,怕是再也搞不清楚了。

2011年10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八十四
后一篇:主意的背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