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仓式的老师

(2011-03-28 15:29:38)
标签:

杂谈

 

(代序)

贾志敏

朱煜先生是我的老师。

此为实话,不是客套,更不是随口玩笑。

诚然,我们年龄相差悬殊。他小我三十有余,还未过不惑之年。1972年出生,与我幼子同庚,属鼠。但是,他敏而好学,读书勤奋,笔耕不缀,硕果累累。不到四十的人,却已经事业有成。

我和朱煜先生相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时,我在上海一所小学任职。我苦于学校师资平平,欲办出学校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成奢谈。好在上级领导让我破例招聘教师。于是,朱煜还没有毕业,我就将他“掐尖”特招到我们学校当教师了。

朱煜初到学校年仅十八出头,一个毛头小伙。给人的印象是厚道、本分,积极、肯干,喜读书、好写作,为人谦和,写得一手好字。人缘极好,一帮女孩子更是喜欢与他交往,向他请教。

他在学校里干的行当实在不少,教过美术、自然,也当过语文、数学教师,做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也干过教科研室主任。学校里的每个岗位几乎都“滚”过一遍,因此,他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都有知情权、发言权。最后,他任校长助理一职。与我隔室而坐,朝夕相处。本人退休不久,他也调往另一所学校任职了。

一介书生

“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朱煜酷爱读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介书生。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虽然是搞机械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在其父熏陶和影响下,朱煜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很早就走进了书的殿堂,享受着读书的欢乐与幸福。

当了教师之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只是,此时他读书的目的更为明确:为了孩子!《古希腊教育论著选》、《教育漫话》(洛克)、《爱弥儿》(卢梭)、《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教学与发展》(赞可夫)、《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多本著作,并且作了很多笔记。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阅读经历,为他的职业生涯打下了理论底子,养成了阅读理论的习惯。通过阅读,他逐步明白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并且在工作中加以实践。

本人读书不多,理论基础薄弱,在工作岗位上,深感底蕴不厚,底气不足。于是,我常常向他请教。我们行政班子学习时间,我多次约请朱煜为大家做读书辅导,时事报告。他见多识广,言语幽默,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因此,他的“小报告”既风趣又生动,从来不会让人厌倦,深得大家赞许与欢迎。

难得知音

怎样教育孩子?我和朱煜有着几近一致的看法和做法。在这一方面,他与我志同道合,又成了我的知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干咱们这一行的都心知肚明。这一句话也耳熟能详。然而,有多少人是将它奉若神明的?往往一走进课堂,或者一接触学生,就会忘记得干干净净。

“教学要相长。”我和朱煜形成共识。

工人要感谢机器;农民要感谢土地;厂商要感谢顾客;演员要感谢观众;大夫要感谢病员,同样,教师要由衷地感谢学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但是,有多少老师是这么认为并且是这样去实践的呢?

我始终认为,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因此,我崇尚无痕的教育。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每天,我利用清晨升国旗之后的一分钟时间给孩子们演讲。效果颇好。

朱煜大力支持我这样作为。他每天将我的演讲稿记录下来,整理成文。风风雨雨,我坚持讲了八年,他也坚持记录八年。最后,在他的帮助下,《在国旗下的演讲》终于面世。他还为这本书写了个序言《每天一分钟的力量》。

“大仓老师”

不知何故,我总喜欢将他和日本作家木山捷平笔下的大仓老师联系在一起。在与朱煜合作共事的那些年,我常直呼他为“大仓老师”。他也会“呵呵”地笑纳。

二十年前,朱煜揣着梦想与激情步入学校,开始他的人生苦旅。

他喜欢课堂,热爱孩子。他把课堂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田园;他把学生视为抽穗拔节的禾苗。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没有白天,少了黑夜,辛勤耕耘,喜于收获。他把人生最为珍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他默默无闻,苦苦求索,勇于实践,乐于奉献,是一位有志向的、值得尊敬的青年。

我拜读朱煜的这本厚厚的书稿后被震撼了,将近十七万字。全是他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读书笔记,有旅游随笔;有表达成功时的喜悦,也有诉说着挫折后的惆怅。文字清新,举例生动,好看耐读,发人深省。这里随手摘录文稿中的一个片段:

开学第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则日记。

第二天收上本子一看,不禁惊呆了。别说具体、生动了,就是“不写错别字”这一点也没几个学生能做到。学了三年语文,连写一则200字的日记还“文不通句不顺”,“错字别字连篇”,岂非笑话?

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每天早晨,用五分钟时间给学生默写字词,听写句子,朗读课文。雷打不动,持之以恒。表扬进步的,帮助后进的。渐渐地,学生悄然起着变化。他们读文章不累了,心里有话也能够记录下来了。

之后,我发现四个孩子挺会写,也愿意写。我就把他们召集起来,组成一个文学社,让他们民主选举推选出“社长”。四个孩子轮流作文,随后互相点评。休息日,我经常带他们去漫游书店,讨论习作、闲谈聊天。还常把他们的习作读给其他学生听。孩子们都喜欢听,并且慢慢体会到写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后来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班级里成立了一个“地下文学社”。一打听,原来是一些同学受了影响自发组织起来的。

我和这班学生前后相处两年。与其说我教了他们二年,不如说我们在这二年里共同成长。因为,他们让我对作文教学产生了兴趣,还摸到了一点门路。

读罢,喜上心头。这样的经历与作为,既具普遍性,又有独创性。一篇一个故事,一篇一个主题。我花了整整两个晚上读完书稿。掩卷沉思,浮想联翩。我想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写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扎根基层,大胆试验,潜心研究,总结经验。终于成为大教育家。朱煜不也是正循着这条路子走着吗?我期待着他“咬住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一定会收获硕果。光辉的目标正在向他招手。

书稿中,他的一番话让我宽慰与感动。我就用来它来表达我对他的期望:

“探索还在继续,我对前景充满信心。为孩子启蒙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大事。宏大叙事落在了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落在了我们这些教师的肩头,成为责任和义务。在启蒙的过程中,将宏大变成细微,在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让师生生命的火花点燃更多的火把,照亮美好的前程。这是我——一个读书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