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前言

(2011-03-30 20:52:36)
标签:

杂谈

 

 

小读者们,你们打开的是朱自清先作品选集。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给小学生推荐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选的是《冬天》。文章开头这样写——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白水煮豆腐,蘸点酱油,在小孩子的眼中便是极好的东西了。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不仅能解馋,还很有趣味。我曾津津有味地把这一段读给学生们听,他们很喜欢,说文中描述的场面很温馨。是的,这白水豆腐中有亲情。

后来,这些学生进了中学,他们欣喜地发现课本里有不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背影》。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我想,很多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阅读应该都始于《背影》。这篇文章面世不久便走进了中学课本,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我也不例外。因为《背影》,我后来花了好几年买齐并通读了《朱自清全集》;因为《背影》,我开始阅读并喜欢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次读完《背影》,我就产生了共鸣。因为在一个冬夜,父亲骑车带我去医院看病。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看着父亲上下起伏的背影,也曾经十分感动。

不同的年龄阶段读《背影》感受是不一样的。二十岁之前读,对“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很有同感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可以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最听不得长辈的嘱咐唠叨。但现在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再读这段话,便能体会到另一层东西。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人世间的经历自然是丰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茶房只认得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很“迂”地嘱托。这就是父爱。看似迂腐的嘱托背后是美好的人性。读者感悟到了这人性之美,文章便流传下来。《背影》中不止有父爱,朱自清先生写道——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个儿子的忏悔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这不也是一种美好的人性吗?

朱自清先生这一类记人写事的文章总让我很感动。其实,即便写景状物,朱先生也总是将真情实感寄托在词句中。他的观察细致入微,描摹精准生动。他是敏感的。寻常的事物常能使他生发感触。而我们读到这些感触,又忍不住联想到自己。这样的阅读体验多么美妙啊!

本书中还收了一些朱先生在欧洲游学时的游记。写这些文章时,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将外国与中国作比较。我们阅读时,最好也能这样去比较。那样,除了能了解异国风物,还能获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

写到这里,再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的基本情况。他生于一八九八年,一九四八年因为胃病去世。他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朱先生写诗,写散文,他研究学问的文章我也很喜欢。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不少学生都成了专家学者。

先生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写文章遣词造句和现在有些不同。有些字在我们看是用错了,可在当时是正确的。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我没有修改。想必大家可以读懂。

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扇门,推开它,你可以走近朱自清,然后继续往前,走向美好的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仓式的老师
后一篇:六十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