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1月11日

(2024-11-11 10:33:29)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随笔
读书记
       这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印刷的《董解元西厢记》近两年读了不下三四遍,每一次都让我心生愉悦。第一次阅读时明白文中【仙吕调】里的文字内容是指该句文辞说唱出来所用的曲调节拍;但文字是文字,没有曲乐音韵可以一听,故而肯定是不知道这“仙吕调、”是如何经由人声、乐器表现出来,愉悦戏台之下的观众的?又是为何用这些字词对所唱曲音命了名称?

在网上查关于这本书的资料,得知这位董姓作者,是宋金时期金朝金章宗完颜璟时山西泽州县人,作者的名、字已失传了,“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一种统称。关于以弦乐器与筝伴奏演唱的《董解元西厢记》(又名《西厢记诸宫调》)在网上能搜到的资料中有两条信息帮我解了阅读时的“困惑”。信息抄录如下:
【元】 陶宗仪:“金章宗时董解元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有人能解之者。”
【明】 沈德符撰“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尚是院本模范,在元末已无人能按谱唱演者,况后世乎!”
好一句“况后世乎!”。原来书中所说的【仙侣调】【高平调】已经和作者的名、字,生平一样了无踪迹。在第一次阅读此书时还自以为知晓某类戏曲;懂得唱戏的一些人士也许知道【】是怎样个发声说唱出来的呢,觉得自己没有戏曲素养,不能明了文字背后的曲调是看这本书的一种缺失和遗憾。没想到这遗憾竟然是文化传承的遗憾,是数百年来很多人心中一道无法补救的痛。
2024年11月11日



2024年11月11日
2024年11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妈妈织的毛衣
后一篇:读书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