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情感 |
分类: 随笔 |
十月的蓝天噙满幽幽的凉意。起风了,穿过山谷的风,像一把老旧的竹耙,哗啦啦扒拉下那许多不会再绿的叶飘落到地上。秋天来了,这个时节是该寻个地方,让双眼载满风景,让美来丰富心灵。
小镇清晨的街道和天气一样凉,今天不是赶场的日子,八点多的街边只有几家小餐馆开了铺面。吃罢早饭,沿着河边的小路逆流而上准备走到河那边的寨子去看秋天。天,不紧不慢稀稀落落地飘些小雨滴下来,这小河河面不宽,浅绿色的河水流速很快;大约走了三四公里,过了一道弯便看见一座廊桥。廊桥在细雨中尽是灰黑色,衬着灰的天黑的山,一眼望去就是一副好看的国画。再看廊桥,桥上有好多移动的五颜六色让水墨的廊桥一下活泼起来,那是和我一样来此的游人。
走到桥边,看到石桥的廊檐下挂着牌匾;原来这座桥叫“功德桥”。桥旁的石碑刻着廊桥的来历以及捐资人的姓名。清朝嘉庆年间,本地的一位财主老年得子,由于孩子的生母是桥那边寨子的人,于是老财主斥资做功德建了这座石拱廊桥给两岸来往的山民遮风避雨。眼前石桥上的木质亭廊是二十多年前,当地居民和游客捐资加固修缮后的模样,看廊桥修建前后照片对比,修缮后的廊桥在桥中部多加了一座六角亭,看上去的确好看很多。
桥上的游客已经走到对岸,此时三十多米长的桥上只有我一个踩着脚下的木板看着河水和远方的山峦。二百多年来,这样站着看河看山的人当时的心境和我现在一样吗?面对千年未变的河与山,我们都是一瞬间的过客啊,我们的心留下了风景,风景却没有带走我们。
过桥走约一小时的山路就看到寨子;寨子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春看山花,夏避酷暑,秋赏红叶,冬踏白雪。走进寨子云收日出,蓝天突现,游玩的兴致一下拔高,不做停留休息再从寨子继续顺河上山,河谷幽深,一边爬山一边昂起头搜寻山巅偶尔探出头来的一丛丛红叶;半个多小时的斜坡小径让人喘了粗气,好在这时候已来到半山腰的观景平台;狭窄的山谷在此处突然变化,原本峡谷两边的山依河而行,河道在此处转弯后,此边的山仍旧沿河而走,对面山岩嶙峋的山体蓦地向前降低成了一片被树林覆盖平缓起伏的小山包,视野自此开阔可以放眼望去。对面山上的树叶自下往上是一层绿一层黄一层红,远远望去好似平面的水彩画。
二十多个游人站在阴面的观景台上拍照,我和另两位游客跟着一位中年乡民,继续向山上走了十多分钟,然后很小心地扶了山石抓了树藤顺着一条很窄的小路向山下来到河边。河,还是那条流经廊桥的河,河水的颜色在这里似乎更绿了些。乡民告诉我们,他每年都来这里,在这生活了几十年,他觉得只有这个角度能看到最美的彩林。果然,从阴面的河边抬头看,斜斜向上的山由绿而黄再到红,层层渐变,那红的黄的绿的叶被阳光穿透,因为仰视的角度,能看到光在树叶间散发出迷人的明媚;风舞叶动,树影树叶把光的渲染用到极致,红的黄的绿的叶时而清晰,时而迷蒙,绿色的河叮咚流淌,彩色的林沙沙摇曳,山里的精灵在林间穿梭歌唱飞舞。哦,你看,还有飞鸟也陶醉在美景中享受着秋天。
阳光越烈,树叶的色彩越浓;站在河边欣赏这样的美景,怎么会顾及山谷刮来的冷风。等转过头准备爬山才感觉身上冷的哆嗦。继续爬山,来到第三处观景台,眼前山坡上的红叶在正午的阳光下红的夺目,艳的强烈;等风吹来,摇摆起来的黄叶红叶开始燃烧,这分明就是秋天的火焰啊。
下午回到寨子,听说小镇明天赶场,于是决定在这织锦彩缎的山里多留一晚。不是节假日,夜晚的寨子游人不多,民宿的饭菜好吃不贵。等到寨子里只能看到山顶有昏黄的阳光,便走到河边坐下静静听河水流动的声音;一夜的安静,醒来推窗,铺面而来的凉顿时让人浑身清爽,好新鲜的空气,好舒服的微风。
从寨子坐车走另一条路回到小镇,九十点钟的小镇已是人头攒动;沿街边一排排支起的摊架,摆了蔬菜、山珍、熟食,挂着猪肉、牛肉,架子上有各样的衣服,还有小电器,各种竹编木质的家用也在街边等候买家。慢慢走着看着,回忆着小时候在老家的赶场。不自觉地又走回到廊桥,廊桥上满是人,有卖蔬菜的,有卖旱烟叶的,也有堆了几把草药在卖的。桥椅上的人坐着聊着,牵了孩童提了百货。百年来,这样的场景出现了多少次啊,坐在廊下避风躲雨,买卖收成,闲话家常,有欢笑有忧愁,一定也有爱情在这里发生吧。
此刻阳光正好,下游河面上驶来一条白色的机动小船,起先以为是载客的游船,等船临近廊桥才看清船体上印着“环卫”,船上的人穿着工作服用带钩的网杆清理河道里的垃圾。转身正准备离开,一晃眼看到下游又来了一条乌篷船,船夫摇着橹在向我招手,船上备了一碟山珍,一盘河鱼,还有一壶烧酒,我是要醉卧在这条船里了,醉卧成这河这山这廊桥的风景,无论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或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