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计,以尊重的态度终结孩子的外语沉默期
作者:小猴老师
不知不觉,九月的日历就快翻了页,开学已一月有余。从八月中旬开学到现在,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几个中文零基础的小老外都结束了“中文沉默期”,纷纷主动开口。有些人以为,学外语越早开口越好,有些老师对强迫学生开口说外语,但对现代外语教学影响很大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提出,外语学习者和婴儿一样,都有一段“沉默期”存在。婴儿在开口讲话之前,至少要吸收母语几乎一年,然后就会自然开口讲话。所以,就像我们不会强迫婴儿讲话,我们也需要尊重孩子学习外语时的沉默期,因为沉默,代表孩子正在头脑中吸收、整合,这时候逼迫孩子开口,说出的可能是没有发育好的畸形语言,给孩子的语言学习也带来很多痛苦。但是,尊重不代表消极观望。这里介绍我用过的三个妙计,以尊重的态度,随时准备终结孩子地外语沉默期。
妙计一:利用小朋友间的脑电波
http://s13/bmiddle/632c2cffgx6D0XjrbmT2f&690
(上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抛出一个问题,让小朋友采用“面对面”姿势,互相交流。)
每天和一群四五岁的小朋友相处七个小时,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小孩子之间地交流并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他们之间的社交似乎有一种脑电波交换的默契,两个语言完全不通的孩子可以畅通无碍地玩在一起。有时候,我会说一些话试图让小老外去重复,但他们不是不愿重复,就是重复不出。但如果另一个小朋友说了一个很长的句子,小老外十有八九会立刻兴致勃勃地一音不差地重复出来。有一天,我看到小老外莎莎在拿水杯喝水,我就说“喝水”,莎莎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这时候,旁边一个小朋友举起水壶说:“你看我的水这么多!”莎莎立刻来了精神,也举起自己的水杯一字不差地说:“你看我的水这么多!”这是莎莎第一次开口,说的是八个字的长句子。我知道莎莎不完全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但她绝对在和小朋友用中文玩语言游戏,孩子的游戏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游戏。所以,现在很多话我故意不说完,说一半,最重要的另一半或是关键词让小朋友说出来。比如在讲故事之前,我拿起书说:“现在,我们……”马上会有小朋友接:“讲故事”。小朋友之间的心灵感应,会让无意义的音节沾染魔力。
妙计二:抓住黄金交流时间
语言是活的,是在生活中用的,是能带来交流的快乐的。坐在书桌前学,书本上的语言是死语言,孩子就算学会了也用不出。只有在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习得语言才最快,而且可以用来交流。通通是个四岁的英国小男孩,性格谨慎,所以迟迟不能开口。我发现他妈妈每天都精心给他准备两份电点心,就知道这个小家伙一定很享受吃点心的时间,于是每天这个时候都坐在他身边,让小朋友都说说自己吃的什么点心。通通果然对吃的有兴趣,他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汇就是“冰淇淋”,很快,饼干、水果这些食物名称也都了然于胸了,现在开始说句子,但只会一个句型“我要……”。前两天画了中秋节和家人吃月饼的画,很自信地大声讲出了一句话地故事:“我要月饼!”孩子的黄金交流时间,就是他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在我的班上,爱踢足球的明明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踢足球”,喜欢飞机的子轩学会的第一个词是“飞机”。有了一个切入点,开口就容易了。
妙计三:利用孩子的“自恋”加强语言输入与输出
有一次参加语言教学工作坊,培训老师问:“孩子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有的老师说赛车麦昆,有的老师说灰姑娘,培训老师说:“全部答错!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呀!”没错,在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我做的事情就是把主人公的名字换成某一个小朋友的名字,他们就会听得特别津津有味。他们喜欢讲自己的事情,看自己的照片,对着自己的录像哈哈大笑。利用孩子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我让孩子每星期都会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一个自己的故事,然后在ipad面前,指着画自拍讲故事,美其名曰“拍电影”。子轩是个害羞的法国小男孩,他第一次开口说中文,就是在ipad面前。第一次拍电影,他紧张兮兮地看着自己在ipad里面的影像,我说一句,他重复一句。第二次,他小心翼翼地按下“录影”之后,沉默了半分钟,大声说了句“再见!”然后回放,乐不可支。昨天,子轩自拍了第三次地讲故事。他已经可以自信地指着画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妹妹。”孩子们还有一个最爱,就是我给他们做的“照片书”。照片书往往是一个重复句型地patterned
story,比如:
“星期一,莎莎吃了一块饼干。
星期二,通通吃了一块巧克力。
星期三,子轩吃了一个冰淇淋。”
不好意思,这剽窃了《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结构,但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一本“书”里面时,总是兴奋地不能自已,读书的时候争先恐后地去拿这本书,看着自己的照片,美滋滋地学着老师的样子一字一字地读,很多句型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漂亮的中文,就像爆米花一样一粒粒蹦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