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蕃茄的三年高考路(2)
(2020-08-13 13:39:45)| 分类: 茄妈心语 |
六、三年流水账:
前面写了我们对于高考的五大心得体会,下面来具体谈谈高考三年的具体历程吧:
高一:拿下奖和选好科,做够志愿者
在这里继续红字提醒下大家:要上初高中衔接班!
如果你象我们一样,一路是跟着大部队走进的高中,尤其你还进了个不错的高中,那么,最好还是在初升高这年暑假到外面去读个衔接班。
其实刚刚知道被预录的时候我们也想报班来着,大概是5月底还是6月初吧,反正是中考之前,听朋友介绍兴冲冲找了三个培训机构,结果无一例外说让我们中考后再去,现在无法确认能不能开班,即使开班也不能确认具体的日期。问题是机构不能确认,偶的飞机票、旅行计划都已经确认了啊。于是,贪玩和财迷的本质占了上风,我们谁也不舍得放弃旅游,于是,只好放弃了衔接班。
没有上衔接班的直接后果就是开学就承受了一万点暴击:除了英语一骑绝尘,其它全部沦陷,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开盘就是跌停板!
因为在进高中之前,我对于蕃茄成绩的了解只是试卷上的分数,从来没有领到过传说中的“工资条”,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详细的每一门每一科的排名,非但有班级的,还有年级的,非但有成绩有排名,甚至还有得分点!除了他的中考一模二模三模成绩有比较仔细的定位之外,其它都无从知晓。还提前研究了半天他的定位应该设在哪个大学,结果这一闷棍打得我完全末有方向,这样下去表说华师大,连上师大也考不上啊!第一反应就是“去补课吧?”
关于补课的心得后面会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衔接班要上的!我一直怀疑如果当初我们去上了衔接班,可能后面不用花大钱去补习数学,至少应该不至于要一对一地上。
接着讲高一的主要任务。说实话,如果家里还有第二个孩子也要走高考这条路的,今天这些压箱底的“私房货”我绝对不舍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过呢,这个假设并不存在,而周围朋友的孩子也已经大抵过了这条独木桥,所以,姑且就说出来了吧。至于有没有用,能不能适用在自家孩子身上,还请各位自己三思而行,千万不要照搬照抄。还是那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家成功的未必你家就能走通。
至于某些有被害妄想症的人,总觉得任何有价值的分享都是怀有不可告人的坏心,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心的人,永远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社会不公的人,只能说你自己心里有什么才会看到的都是什么,这样的人麻烦您绕行隔壁,走好不送。
言归正传:
根据当时的“总方针”,高一的主要任务一个是得奖,一个是选科。除此之外,因为上海还有对高中生志愿者服务时间的要求,所以我们也要尽快在高一把学时刷完刷够,为了综评表上好看点,还要多刷几十个学时,当然这也没啥难度,就不多讲了。
所谓“得奖”顾名思义就是想办法得奖。鉴于当时我们想着得奖的目的是为了自招保底,所以拿来研究自招政策的高校并不是高大上的北清交复,而是从华师大开始看起:
2018年华师大的要求是数理化生计算机五大联赛有全市二等奖及以上,这个看上去有点难度,先放一边;
从华理开始一路往下,华理、东华、上大都多了一个“部分单科竞赛中获奖的考生”,而这个“部分单科竞赛”里就包括了事后蕃茄想来觉得“很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当时我们也不太清楚这个比赛到底是什么层次的,确切地说我们连听也没听说过有这个竞赛,只是跟着学校的步伐报名参加了一个叫“CIE”的研究性课程,每星期三下午会有两节这种课,每个按自己的兴趣报不同的班,蕃茄报的是生物。
一开始是自己想课题,听上去很高大上的,其实感觉就象是引导小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有兴趣的东西开始研究,搞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小研究吧。蕃茄和其它两个同学一起申报了两个课题。
高一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在网上进行了申报,然后又按要求补充了实验数据,具体的操作报告这类东西,甚至一直到这时我们也不知道原来这就是开始参赛了。
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没多久,又进行了一轮网上的机考,这个考试说是考你的科学素养,其实更象是考你网搜答案的速度与技术,几百道选择题都是非常生僻的,甚至还有拖拉机驾驶技术,而机考可以带手机,那就水得很了,所以人人都是在问度娘:)
考完以后就放榜了,蕃茄的课题一个得了市三等奖,另一个则入围终极PK。事实上,除去三等奖和极少数未得奖的课题,其余都进入专家评审,再角逐出一等和二等。
茄妈个人以为专家评审倒是有点考验孩子个人能力的,这个能力不是科研能力,而是锻炼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评审在科学会堂举办,学校很重视这项比赛,提前为孩子准备好了展板,蕃茄又自己出钱去印了200张小广告。整个评审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看人下菜,瞅准机会找专家推介自己课题的过程。事后蕃茄总结:专家专家,就是某一方面的行家,他不可能所有都懂的。所以先要用小广告把专家给拉过来,给你推介的机会。推介的过程则要看人下菜,如果发现他是很懂的,你就要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如果发现他并不是很在行,那就得努力用最通俗的语言让他明白你这个课题到底在研究啥。最后,“植物创可贴”得了上海市一等奖。
为什么要这么重点向大家讲这个创新大赛的过程呢?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市级奖项,而且得奖相对比较容易,获奖名额又多。前面说了,在2019年之前有了它,你就有了从华理往下上海所有大学的自招资格。纵然在2019年之后,这个奖在自招强基环节没啥用武之地了,但综评的材料里还是可以大书特书一下的。
除此之外,大学还是很重视这个创新大赛的,几大名校每年都会在得奖作品中挑选自己中意的授于大学的奖励。蕃茄的“植物创可贴”除了得到市一等奖,还得了复旦与华理的大学奖。虽然不是很清楚它们对于后面的综评究竟有没有起作用,但看上去还是挺美的:)
而如果你有意申请昆杜这种中外合作的学校,(我们只申请了昆杜,其它不得而知,只是个人揣测)这个奖项好象老外是比较看重的。因为今年疫情原因,原来的昆杜校测面试改在了网上举行,分值占比最大的主要还是多邻国英语水平。当时蕃茄已经春考结束,扔掉英语近2个月了,水平肯定有所下降,但最后他提交的材料加上面试结果评判下来居然位列全市申请选手中的第7名,拿到了一半奖学金,听说这些竞争对手之中不凡四校的优等生,看来看去,这个奖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加分项吧。
但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此奖虽然容易得,但一定要是孩子自己做的,从创意到过程以及最后的论文申报答辩,一定要是自己做的。据我所知,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可以帮你“代劳”,从选题到完成,甚至最后的得奖一条龙服务,真的是有。但这样的奖你得下来,是要写进个人档案中的,如果后面你有幸参加了综评面试,我不得不告诉你,无论你怎么地熟悉课题提前做好准备,也没有用。那些专家真的是火眼金睛,直接就可以看穿你到底是自己弄的还是抄来的,并且在面试过程中直击软肋,把你问得哑口无言,这是我身边发生的真事,所以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啊!
接下来,再向大家隆重推出一个很“水”的高联赛:生物竞赛。
前面说过,在进高中前蕃茄从来没参加过任何赛事,哦,不对,足球比赛除外。但是呢我们学校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要求人人参赛。所谓的“赛”指数理化生计算机这五大赛事。
虽然也没抱什么得奖的希望,但既然每星期都要花三节课的时间为了上竞赛课放弃踢球,总还是存着些念想的。蕃茄权衡半天,觉得数理化的竞赛都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有的,和人家有基础的人同台竞技,那根本不会有任何获胜的可能。倒是这个生物竞赛,高中以前好象是没有的,大家同一起点,而且据说得奖的名额还不算少,倒是可以试试。
说是试试,但这个孩子终是不愿意吃苦的,听了几节课,发现听不太懂,便放弃了。只是按时去点卯,然后坐在下面写作业或者看小说。
到高一下的四月底,正式比赛开始。发现生物竞赛的确是比较简单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初赛,不象其它学科竞赛,需要初赛、复赛一轮轮地淘汰,生物竞赛的初赛竟然和之前的创新大赛一样,是机考科学素养,甚至连题库也一样!
初赛筛选出1000多名选手,统一就进入正式比赛,一轮定胜负。考试前夜,蕃茄决定临时抱佛脚复习一下,结果遍寻书包竟然找不到那本复习资料,我也是醉了。最后找了一页所谓的“精华”,看了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考完出来他居然跟我们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保三争二吧!
五月底出结果,获奖名额果然是不少,一等奖44个,二等奖有200个,茄同学的名字赫然在列,当时以为华师大自招资格就这样有了:)后来么,后来纵然没有用,但这个是高联赛的省二啊,写进材料里还是很光鲜亮丽的哈。
而同样的奖项,他高二又得了一回,我也是服气了。但是,这样的两次生物省二得主,生物等级考却没有拿到A+,这让我好奇心大起,对此比赛进行了一次大起底,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生物联赛真的很容易拿奖!
下面是我的独家发现:如果你有心,可以去翻看一下历年的高联赛获奖名单,数理化基本上是被四校垄断的,计算机我没太留意,不能乱讲。但你看生物竞赛,从一等奖到三等奖,那得奖的学校真的是纷繁复杂、群雄并起。这说明什么?说明四校并不重视生物联赛,也说明这正是我们比较容易偷鸡成功的学科。
另一方面,这个生物比赛得奖并不需要花很多气力。前面说了,首先它的初赛就是机考搜答案,对于现在网络即生命的00后孩子来说通过这个并不难。其次,它的正赛考试虽然内容看上去很复杂很难,好象没有参加过辅导的孩子 根本不可能通过,但你要想到,其实与你同台竞技的人里有一多半是和你一样、和蕃茄一样的菜鸟,他们的生物水平未必有多高,但获奖名额却真心很多。再加上所有的题目都是选择与是非,并没有数理化竞赛那种大题。按照蕃茄的说法:“这哪里是考什么生物,完全是考你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虽然你的生物并没有那么好,但如果你擅长推理、演绎,能够在似是而非的答案中合理想象,大胆排除,不说拿一等奖,但拿个二等或者三等奖,真心不是那么难的。
据我观察,生物联赛这几年一等奖最大的赢家是松江二中,可能就是在此中得到了甜头,所以鼓励孩子一冲再冲吧。上海的生物竞赛省队每次出征国赛都是直接铩羽而归的,但说实话,在目前这种省一都无助于参与名校强基的情况下,我们去参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综评材料显得漂亮扎实,容易在PK上脱颖而出,所以,如果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得个二等、三等奖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一的第二件大事是小三选科。
在选科上我们学校属于有点抢跑的,高一上结束的时候就要求把小3选好,从高一下学期便开始走班教学,而教委的规定是在高二才进行选科。这正是为什么前面有同学说招生政策怎么可以这样朝令夕改,难道不应该提前告知么?虽然说,绝大多数学校都象我们一样,在高一下就让学生选好了小三门,但教育局是不管的,你们选者责任自负吧。当然,就算它朝令夕改,象今年一直到3月才强行出台强基政策,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尽可能地避坑之外,我们作为乙方,没有任何其它的办法。
选科的时候蕃茄小6门看上去都很强大,除了物理还在上蹿下跳之外,其它都稳如泰山地坐在年级前10名,以至于我老是想干脆考9门也不错啊,呵呵。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有点象皇上选秀,如果献上来的全是歪瓜裂枣这皇上自是过得不快乐,但要是个个美若天仙也未必就不痛苦啊。
对了,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虽然刚开学的月考,数学和物理直接跌停开盘,但物理倒是一点点反弹上来了,虽然不是那么稳定,有时候还会跌到100名开外,但大多数时间可以稳定在年级前30名。只是数学,额,数学等会儿再讲!
前面说过,蕃茄当时唯一坚持的是绝对不选物理,而茄爸坚持的是高二考掉两门。再看一下高校招生的选科要求,文科基本上全部是999,意味着你无论选哪三门都可以,而理科中我们比较心水的半文半理类大多只要在物理或者化学中做一个选择便可以,那么也没啥好多纠结的,三个人一拍即合,选了地化生。
那话怎么说来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018年3月传出消息说上海高考要再次改革,要启动物理保障机制。对于此茄妈倒是没什么意见,可就是担心那些半文半理类的学科是不是会统统强迫要选物理呢?而在那两个月漫长的等待政策出炉期,消息满天飞,最恐怖的一个版本是绝大多数好学校的理科都必须物理、化学同选!我们一边不停地给蕃茄做思想工作,让他做好暑假里去补物理的准备(因为学校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就分层教学了,没选物理的孩子是按合格考要求上课的,内容浅很多),一边祈祷不至于如此残酷。
捱到5月中,政策终于出台,仔细研读,额首称庆,只有医科是必须理化同选,还有一个同济管理工程从999专业组被调到了物理组,其它我们中意的学校专业都没有影响。于是放下心来,继续做我们的“地花生”:)
至此,蕃茄同学的高一生活算是圆满、超额完成所有任务。
这里又要红字提醒各位:选物理,选物理,选物理,一定要选物理!只要你不是铁了心只读文科的话,一定一定请选物理!蕃茄这次如果不是考这么高分,面试又顺利过关的话,想不读文史哲的话,哪怕你考到590也没有用,复旦下面能接住他的只有华师大!
我们这次真的是弄尴尬了,还记得拿到招生目录的时候我愁得两晚上没睡觉,要不是蕃茄最后高考拿下了绝对高分,我真会自责得想去死啊!所以,关键时刻不能任性,一定一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