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蕃茄的三年高考路(1)

(2020-08-13 13:31:11)
分类: 茄妈心语

转眼三年过去了,中考自招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两篇感受还记忆犹新,高考却已经结束,蕃茄同学终于独立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蕃茄的三年高考路(1)

 

以下文字是这三年里陆陆续续写成的,旨在记录一下留个纪念,也算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吧,供后来者参考。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此三年恰逢不停地变革,可以说,这三年高中生活实在是太不平凡了,堪称一部长达三年的史诗级连续剧。我们不停地摸索、不停地修正,仍然走得跌跌撞撞、懵懵懂懂。而此文因为旨在详细记录我们的摸索过程,有觉得不合当今时宜之处请耐心读下去,我会在后文里说明清楚,难免有啰嗦之嫌还望谅解。

 

不喜欢卖关子,但也不想被人肉,那么还是老规矩,我诚实地介绍一下我家蕃茄,也希望各位看官看破也不要说破吧:男孩,市中心某没落八大理科班。教育经历为:菜托——菜幼——公办优质快乐小学——区内民办初中——市区没落八大之一。

 

要说蕃茄同学,那打小就是一普娃,没有看出任何天赋异禀的腔调。关于他的糗事,养他18年,我在电脑上记了19年(打怀孕就开始写了)。一直到进高中以后,觉得他长大了,再把这些事贴在网上会涉及隐私,这才删去了贴子。但相信还会有不少网友记得:幼儿园的时候他不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一把道具换成糖,呃,再难都能给你算出来;小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70分,在签名前先交给我份检讨书;初中放学后踢球,有无数次踢完球急着回家了,到家里才发现书包给拉在了操场上,再摸黑回学校去捡书包;当然,还有初三去交附参加自招考试打酱油,最后灰溜溜回家,茄妈暗喜儿子不用去住宿了,蕃茄则私底下对“交大”这俩字埋下了怨念~~

 

总之吧,蕃茄在高中之前不补不奥不赛,彻底实施快乐教育,唯二在校外培训方面的投入,一个是2岁的时候偶头脑发热认为儿子可能有绘画天才,去学了一年的儿童画,随后在某次发现他想画个汽车,轮胎画错了地方,放到了车身里面,小家伙把画板一倒,觉得这个不就是眼镜么?然后美滋滋跑过来跟我说他画的是爸爸,额,然后偶就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个是幼儿园阶段扔了5千块钱学了游泳,最后还是没学会:( 直到小学三年级学校里免费教学了两年,终于会游了。额,年纪大了,一回首旧事就止不住唠叨了哈,打住打住。

 

高中陆陆续续出去补过数学,先是上大课,效果一般,高二开始一对一,效果么,其实还是不稳定的,但好在关键时候该发力时没有掉链子。因为数学成绩一直不算很好,而且很不稳定,所以校内名次随着数学成绩而起落,最高到过年级第1,最低到过H档(全年级300个学生不到,30人一档,从A算起,H档,呵呵,自己去算吧)。高考成绩598,复旦综评录取。

   

回首高中这三年,不得不感慨这变化多端的三年竟然让我有了饱经沧桑的感觉。一直关注我们的人肯定知道,蕃茄同学这12年的学习生涯,前面9年我们当家长的还真没操过任何心,看别人补啊、陪啊、奥啊、赛啊,我们却是吃啊、玩啊、睡啊、游啊,一直到高中。若不是新高考将考试变成了一场搏奕,估计还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总觉得跟着大部队走,别掉队就可以了。

 

而现在,偶觉得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如果你还想让孩子在高中三年过得不太辛苦、不用太鸡,又能应对内部外部的种种变化,最终还取得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那么除非你认为自己孩子是超自觉又超有前瞻规划的超级牛娃,否则还是应该早准备早打算起来的。这个“早”字,我以为最好是从中考结束就开始动起来。

 

 

    一:知政

 

高中生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准备是了解高考新政,其实说新也不算很新了,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但和我们自己当初经历的高考还是很不一样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  新高考是大3 + 3,总分660

 

2、  3语数外,每门150,按卷面得分给分;小3在理化生史地政中选3门,每门70分,需要注意的是这70分并非按卷面得分给,而是只要你通过合格考(合格考不通过率仅3%),并且参加等级考就直接给40分,余下的30分按卷面成绩划分10个等级,每个等级级差为3分。

 

 

3、  新高考中英语科目有机会考两次,考生可选择成绩高的一次算入总分。

 

 

4、  新高考填报志愿在考后,已知分,并且知道自己在全市的名次之后再填。填报方法为平行志愿法。

 

 

5、  新高考的录取方式很多,具体的录取顺序也一改再改,一直到20023月才定下来我们这届的顺序为:强基>综评>零志愿>提前批>普通批。

 

这里红字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当年的高考录取顺序,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不会变化的!因为在此之前“自招”的顺位一直是排在零志愿和综评的后面,所以我们一直是考虑用自招来保底的。而今年突然用强基取代了自招,并且将强基排在了第一顺位,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强基计划中的某高校录取,将不能再参加后面的任何投档,直接就录走啦!有鉴于此,所以当蕃茄查到自己的高考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把强基的面试给放弃了。具体情况我到后面再说吧,反正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新政策哈。

 

另外,据说今年新高一的3+3这个又有变化了,有两套方案,最终走哪套还不确定。所以大家一定一定要经常关心政策变化啊!我最近看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蕃茄的三年高考路(1)


 

 

 

二:知己

 

高考最后步入的是大学,它不再象中学属于通识教育,所以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职业大方向是什么。就算对专业概念还很模糊吧,至少应该了解自己究竟是偏文还是偏理,如果偏理,那么动手能力强不强,是适合纯理论研究,还是适合学工程技术。

 

以我们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他绝对属于一个偏文科的孩子。这一点虽然在初中的学习成绩上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我们知道他对于数学并不是很擅长,如果题目简单一点的话差距还看不出来,但题目一难分数就会往下掉。

 

另一方面手又很笨,就系个鞋带,一直到初二才学会,我也是服了他,所以学医也好,学工也罢,这两条路看来都不是很适合。

 

然而,作为一个男孩,我们又不是很希望他从事纯文史哲的专业,最好是半文半理还带点技术性的,比如环境科学啦,生物制药啦这种。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家之言,相信在很多人眼里生化环材都是一生黑的,给金融经济计算机提鞋也不配哈。

 

再说,按现在的大环境看,本科扩招得差不多了,硕士也已经扩招好多年,看这架势,本科文凭那是低配版,硕士算标配吧,等他读出来可能博士也都快如过江之鲫了。所以最后干哪个具体行当还真不好说,高考只是进个大门而已,都说理转文容易,文转理就难多了。如果直接入了文史哲,将来考研的局限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上面这些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定位,而孩子自己呢?蕃茄从初三起个人就表达了强烈的职业意向,他要学心理学。孩子言之凿凿地说未来的世界一切职业都有可能会被淘汰,唯有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方可永久。又说按目前的生存压力来看,精神状态出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言下之意他未来的潜力“客户”也会越来越多。

 

老实说,以我们的想象,真的是不知道心理学以后出来可以干什么,而且我更担心他将来的工作如果一直是和心理有问题的人打交道,会不会对自己的精神状态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呢?但将这些一一陈述之后,孩子认为它们都不是问题,于是我们只能劝自己,有可能是我们的眼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吧,既然孩子这么有兴趣,而心理学又属于我们可以接受的半文半理的专业,那就让他先看着再说吧。

 

从高二第一周开始,每周日的晚上,学校都请了复旦各系科的教授来办讲座,介绍各学科主要学什么,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什么,毕业出来以后又能干什么,算是一种职业素养教育吧。孩子在听了长达两学期的讲座之后,对原本一头雾水的大学专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幸运的是他居然文理通吃地感觉每个系科都很有意思,每次讲座听下来都觉得很有趣之余还要积极提问。复旦的通识教育在蕃茄身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最后他只将这个学校作为目标,而不在乎什么系科了。

 

 

三:知彼

 

如果把高考比喻成一场硬仗,那么知己知彼是必须的。所谓“知彼”就是在了解完孩子自身的情况之后,还要将他在整个高考族中的位置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从而才能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

 

蕃茄进高中是2017年,当时新高考只执行了一届,手头唯一的参考数据也就是这一届。按公开数据,2014年上海市中考人数为77000人,而通过中考的筛选,以及整个高中阶段因为留学、弃学等种种原因,最后参加2017年秋季高考并取得成绩的人数为43103人。以我的观察,义务教育阶段在体制内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选择走留学道路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大致默认通过中考被筛选出高考队伍的绝大多数是排名在前10%之后的孩子。

 

中考成绩没有公布相应的定位,我也不晓得上哪里去查,另一方面中考因为承担了合格考与选拔考两个功能,题目都相对比较简单,不太容易拉开差距。所以与之相比,中考之前的两次模拟考定位就比较有参考价值了,虽然只是在区内的定位,但样本数充足的情况下,基本上还都是比较正态分布的吧?

 

蕃茄虽然中考前一模的时候爆发了一下考回来个1定位,但后面连续的二模三模基本还是比较正常的,所以他当时的定位稳定在区前3%的样子,那么根据再前面一段关于“留头不留尾”的推论,他在同一年高考生中的位置大概是5.36%。再查了一下公布的2017年高考生成绩定位,第2000名的成绩是566分,而5.36%则大概在563分左右,这个成绩那年在普通批次里华师大足够了,可再想往上跳一级就比较困难,因为它刚刚够挤进同济最差的专业组。

 

这也就是说,如果蕃茄想进华师大,那么在高中的三年里,必须不被其它任何人超越,如果想再上一层楼,那就得加把劲去超别人的车。这是一对矛盾,可每个高考生都必须正面这对矛盾,无可回避。

 

四:目标

 

知己知彼之后就要制定目标了。

 

平行志愿填报法的关键在于你填报的所有志愿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先后之分,关键看你的成绩能让你排在第几名去选位,只要轮到你选的时候,你自己填报的志愿组里还有空,那就该哪儿去哪儿。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马太效应:每个分数好的学生都会努力向好的大学汇聚,甚至不挑专业,最后好的大学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现在都说读大学,一读的是学校牌子,二读的是同学人脉,这两者唯有名校可以给你。

 

还记得当时将那个关于定位的“研究成果”向孩子通报之后,一开始蕃茄表示他的目标就是华师大心理系,那么我们就跟他说“别人都在向前游,并不是都觉得我呆在这个位置就可以的,所以要保住这个位置,你也必须向前游。”

 

过了大概两、三个月,某次机缘巧合,他去复旦江湾校区观赏了一次比赛,回来后便自己给自己在心里把目标提高到了复旦。蕃茄这个孩子是标准的保守派,属于那种非常非常老式的人,“满口闲话勿好讲”,所以他对我们说起来高考目标就是争取华师大,保证上大,但我们都知道他已经自己对自己提高了期望值,在高一下的时候。

 

而到了高二,前面说过,因为复旦成功的通识教育,完完全全地抓住了蕃茄的心,再加上高二升高三的暑假他参加了复旦生科院的夏令营,更是为这个大环境所吸引,于是进入复旦成了孩子最大的目标,甚至无论是什么学科。

 

孩子定目标的时候我们私底下也在心里给他掂量:蕃茄属于那种有点小聪明,但又不是最聪明,性格很好,但有点小懒散的孩子。再加上家里一直都散养着,不补不奥不赛,每天都过着有游戏可打有足球可踢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也不敢指望他进了高中之后会突然收心养性、发奋图强,最后拼搏上北清这种故事铁定也不会发生在咱家蕃茄身上。但综合考虑蕃茄的全面素质,除了数学欠些火候与灵气,其它8门学科都没有短板,于是我们当家长的也开始膨胀了,以前觉得他能考上华师大已经很不容易了,但现在觉得交复好象的确是可以跳一跳够上的哦!

 

可万一跳不上呢,就会落到他最大可能考出来的570——579这一区间(以20182019年分数段的话就是1500——2100名这段),这是个很尴尬的分数,因为蕃茄的小三门没有选物理!高一下选科,他死活不肯选物理,饶是物理成绩在年级排第二也不肯选,理由是“物理作业太多,影响踢球打游戏”。这样造成的最大后果是他无法报考同济的绝大多数专业,而这一分数段的最大契合项就是同济!

 

我们在2017志愿填报书上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终于找到几所在类似分数段的学校,比如上财,比如南大,再比如武大,如果分数稍微再高一点点,在580的样子,那么还能够上浙大。找这些备选项的时候心里很矛盾,究竟是专业更重要还是学校更重要呢?

 

我相信如果让蕃茄来选的话,在上财与华师大之间他肯定会选后者,哪怕浪费掉几分。而我们也觉得本科阶段一定要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学里完成,如果可以去一个文理兼修、并不偏科的学校就更好了,所以上财从来都不在我们的考虑之中。在目前这种平行志愿填报法之下,学校的大门远比专业的小门来得更重要,比如选择浙大、南大,甚至武大、中山都是比华师大更好一些的选择,这个时候就不应该有地域偏见。但是这些不清楚蕃茄同学能不能接受,只好自己放在心里当备份放着,想着到时候成绩出来了再说。

 

高二下的时候,经历了两个好友孩子的高考整个过程,让我突然又“发现”了提前批中还有一个好学校:香港中文大学。不考虑学费因素,它的分数线基本与同济完全重合,是文理工医的全科性综合大学,世界排名高于复旦,当然收费也是很高的,四年本科读下来算算得要一百多万人民币,但我们还是将它摆在了目标栏中,具体的心路历程到高二的时候再写。

 

而如果再差一点,落到565这个分数段(约在市2800名上下吧),当仁不让就是华师大了,上海本地最低一个985,再说那心理系孩子也喜欢,既然都掉到这里了,那就让他遂了心吧。

 

上外比华师大分数再低一点点,蕃茄又向来喜欢英语,估计是有点语言小天赋的,去上外也不能算非常失败吧?

 

除了这些相对理想状态,还要准备好万一,于是往下我们又留心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选项,除了学费高点,其它还是不错的:

 

昆山杜克,全国唯一一所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学开立的分校,虽然到现在还没有一届毕业生,但招生分数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了和上纽大不相上下的位置;

 

人大苏州是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离上海市区的距离和松江大学城没啥区别,发的文凭是正宗人大,而非什么分校,除了学费贵一点,校舍小一点,专业少一点之外,其它没啥缺点。录取分数么比华师大低那么一点点;

 

东南大学也是不错的选项,包邮区的985高校,各项排名都在华师大之上,但分数却比华师大低那么一点。最神奇的是这所著名的工科学校里最牛的系科:建筑学和城乡管理学居然不强求一定要加物理;

 

如果560也跌破(那就3300名开外了),港中深圳在华南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是很高的,可在上海一直不怎么受欢迎,基本上面试能拿到高分的话,够得到华理,甚至东华的成绩就能上了,实在不行我们就南下吧;

 

~~

 

退一万步说,最后还有个上大托着,要是连上大都考不上,呃,这种念头只好自己想想了,要是连上大也考不上,那么就随便填吧,都差不多了。

 

2018年夏天,茄爸带完了他的第一届新高考学生,因为之前小三门的总分超出预期,茄妈和他一起参与了从最初的充满期望,到最后的尘埃落定,发现无功无过,无惊喜也无惊吓。忽然顿悟,绝大多数孩子的层次其实真的是从出生就定好的了,这并不是什么宿命,而的的确确是事实。也许你可以靠“鸡”、靠努力,从上大补到华师大,从华师大补到同济、财大,甚至跳一跳够上复交,但一来这种比例并不会太高,二来是有些顶级选手是无法靠“鸡”来超越的。就象茄爸最后的总结:学神级别的存在不是让我们做榜样的,这是让我们来膜拜的。

 

因为看了太多的孩子,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最后却因为发挥失常非但没有上档,反而去了下档,所以感觉无论是我们当家长的,还是孩子本身,对于高考这件事,还是放低期望值比较好。于是茄妈对自己说,如果最后我们蕃茄能上华师大,或者只能去上大,也没什么可不开心的,毕竟,我们是快快乐乐地过完了12年的基础教育生活,还够上了985211,比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幸运得多了。

 

 

五:策略

 

打仗嘛,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还要讲一点小策略。才进高中的时候我们为蕃茄度身定制的策略简单说来就是四句话:综评第一,自招保底,选对小三,补上短板。请注意,这是才进高中时候的计划,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请各位不要吹毛求疵。

 

这里再红字强调一下:事实上“自招”这一栏在2020年就已经被取消了,而取而代之的“强基”计划被列在了录取的第一顺位,通过强基的考生将被直接录取,不再参加后面批次的投档。

 

本文旨在客观记录这三年一路走来的历程,所以虽然最后很多事情都让人措手不及地改变了,但我还是决定按时间顺序比较详细的写来,包括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综评第一没啥可解释的,既然目标是复旦,走综评当然是最稳妥也最便捷的一条途径,尤其当你考分不上不下的时候,说不定入围综评,屌丝逆袭,一切都有可能。

 

自招保底就要费点心思了。以前对于自招总有两个理解上的误区:一是取得自招资格必须要有奖;二是得奖非常非常非常难。

 

关于第一个误区,我当时在仔细研读了几份大学自招简章之后就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有奖,比如上外,它只要求你英语成绩始终在学校前列,大概前2%的样子就可以。而象人大,如果你能让学校证明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贯优秀也是能拿到自招资格的。再象华师大,虽然要求是二等奖及以上才有自招资格,但这个二等奖的条件其实很宽泛,包括许许多多非常非常小众的奖项,小众呀,你懂的,就是总共也没几个人参加,很容易就拿奖的那种喽。

 

只是这个误区在蕃茄高二下的时候又变成了事实,2019年,所有的高校自招全部要求五大联赛省一等奖,除了文科类院校还开了个很小的小窗,比如参加过什么高校学习或是什么培养计划之类的,其它都要求五大竞赛省一等奖,但这都快高三了,参加学习也不是一时半会儿来得及呀。只能说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准备再多有时候也是浪费,只能安慰自己我们没有打无准备之仗吧,好歹到综评面试的时候高校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拿出来什么:)

 

所以,为了有备无患,为了到时候要什么就能拿出什么,我们还是时刻准备着。嘿嘿,其实,其实哪里有这么高大上,这不是高一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有这变化嘛!所以,我们继续说第二个误区,第二个误区是在蕃茄上高一的时候被打破的。因为从小到大,都没让他去参加过什么比赛,所以想当然地认为蕃茄压根就不是什么竞赛的料。奈何进了理科班,要求是人人参赛,而且是数理化生计算机这五大赛事,文科滴不要,于是选了一个生物竞赛且报着吧。全家没人把它当回事,蕃茄也就在考试前一晚临时抱佛脚复习了大概一个小时,没想到成绩公布,居然是上海市二等奖!这个也算是高联赛的省二了,意外之喜,意外之喜哈。

 

因为对自家孩子有着很深的了解,所以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我知道蕃茄绝对不是什么正宗的竞赛料,当时就想着自招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用来冲刺名校的,而是用来保底的,保个上外啦、东华啦,上大这种,保他不至于因为高考的某个失误一跤摔到二本去。至于上面的名校,还是凭高考分数自己去想办法够吧。既然目标是用来保底的,所以那个很容易得奖的创新科学大赛就很有用啊,在2019年之前拿来申请华理、上大、东华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虽然因为政策变化,2019年开始自招名额巨幅缩减,报名标准也全部提到了五大联赛省一, 2020年干脆取消了自招,但参加竞赛并且得奖,对于后面的综评面试还是相当加分的,最直观的一个优点就是你不至于和面试官无话可说。按蕃茄的说法,你的材料够扎实,内容够丰富,面试官也就和你有够多的话可聊,而如果除了分数一无所有,面试官便只能问你些他喜欢的,也可能是很促刻的问题了啦。所以不用费很多力气的奖项捡几个备着,到关键时刻还是有用的。

 

对于竞赛自招究竟是不是入名校捷径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太小,尤其是在目前已经用“强基计划”取代自招,高考成绩占比超过85%的情况下,普通资质,或者普通偏上的孩子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一度我以为你参加数理化竞赛得上海市一等奖,进个复交自招降分录取应该没啥问题了吧?再运气好点,北清也不在话下啊。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2019年上海市一等奖的话你才刚刚够上海所有高校自招的报名资格,至于后面能不能通过初审,能不能拿到降分优惠,真的很难讲。要知道自招考试可是全国的一等奖获得者在一起厮杀,你一门独好其余跷脚就不行了啦。而到了2020年强基的破格标准直接提高到了国二,省一连强基计划里B类(破格入围)的报名资格都没有,只有拼高考成绩才有可能入围参赛,这性价比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同学的孩子比蕃茄大一届,从高二开始就一门心思搏大奖。小朋友智商也高,成绩也好,高二抛开一切搏化学,期末考试也能在年级排进C档。暑假成绩出来,化学竞赛市一等奖,而且排名靠前,学校当然也乐见其成,鼓励他继续拼搏,争取进国家队,于是高三开学后也由着他自己决定是否正常上课。结果国庆后第二轮搏杀出来,以一名之差未入选市队,更不要提国队了,于是老老实实滚回来复习迎考,因为脱离正规学习了一段时间,又在竞赛上寄予了太高期望,双重打击之下春考排名大跳水,被我戏称差点从绩优股变成了题材股。总算天资聪颖,最后2019年走综评考上了复旦,但化学一等奖在此时只是加分项,而并非决定项了。

 

我一直觉得蕃茄无论个人资质上,还是在刻苦努力上都比较普通,对于生物、化学也谈不上有什么情有独钟,鉴于以上清醒的自我认识,当时以为拿到了保底学校的自招资格,我们觉得对他来说高中时期的竞赛任务到高一结束时已经圆满完成了。

 

第三条选对小3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建议是非学医、非纯理工科脑袋、小6门中没有特别短板的孩子,高二尽量考掉两门,实在不行,至少要考一门。否则一个是你高三忙不过来,另一个则是搏奕实战小技巧了。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高二两门科目的参考人数基数肯定是最大的,对于等级考来说,基数大样本参数大,也就意味着最后得分的相对稳定,无限接近于你的预估。这一点可以参见前两年的政治高考,因为考试人数最少,所以很多孩子卷面得分可能只相差了没多少,但实际等级却是差了23档,从而影响总分。

 

不过据说今年3+3方案又要改革,其中有一个方案是不允许高二考两门,是真是假不得而知,还是提请大家留意,有些经验不能一味复制哈。另外一个就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加物理加物理加物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加物理!!!

 

至于第四条,毕竟全能型孩子总是稀少的,每家都各有各的短板。

 

我家的短板是数学,又是大3门之一,甚至到高考万一发生同分PK的时候看的也是语文+数学的成绩,说它是重中之重丝毫不为过。所以从高一上学期开始就是我们家对蕃茄唯一在成绩上的要求就是数学数学数学,数学一定要爬上班级平均分。当然,要求归要求,我们家长除了终于启用了“补课程序”之外也没啥别的办法。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补过课的关系,所以这“终极大法”一启动,无论是实际功用还是心理效应上,效果还是蛮明显的,蕃茄的数学成绩从年级倒数渐渐爬上年级平均,再后来又爬上了班级平均。按照我们学校理科班的经验,数学成绩能在班级平均之上,高考分数就不太会低于125了,对其它几条腿都算比较长的蕃茄同学,不能指望数学来帮忙,但至少也不能拖后腿吧,它自己能爬上125,对高考最终大局来说就问题不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