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蕃茄的三年高考路(3)

(2020-08-13 14:16:19)
分类: 茄妈心语

高二:攻克小3,补上数学

 

高一打好基础,高二就比较简单,最重要的目标便是打好小3第一枪,确切滴说,我们想要两个十环。另一个则是补上数学的短板。虽然他沿着高一的“惯性”,又去拿了个创新二等奖,生物竞赛也又拿了个市二等奖,但2019年的自招新政出台以后我们明白了,这些只是对于综评材料的锦上添花而已,并谈不上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到高二,课内学习占据了主要地位。前面我说简单是指战略方针上的简单,而事实上高二几乎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最繁重的一年。选科的时候觉得高二考掉两门是减轻高三压力,但谁也没想到其实那就是将高考直接挪到了高二啊!

 

现在回想起来,高二下学期真的是蕃茄上大学之前最苦的一个学期,确切地说,这苦是从寒假就开始了。那个寒假作业量之大是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以至于向来以快手著称的蕃茄同学,在我没有安排任何长途旅游计划的情况下,直到假期结束前一天才完成了所有3+3学科再加一门物理的功课,至于历史、政治,那就靠边站吧,实在没本事做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多讲两句:有人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比如我有个好朋友她是相信补课才能吃饱的,非但补3+3,她连合格考都给孩子报了班去上,我真是感觉太激进了。高中阶段,学校的作业量是相当大的,补课占用了很多的时间,让孩子要么对学校的作业偷工减料,要么就是草草应对,我个人觉得是得不偿失的。学校的作业,尤其如果你还在一个不错的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可以高效有效地完成,哪怕有时候做不来,你问的作业帮、问的同学、问的什么APP,但是不是仅仅就抄了个答案,而是认真看认真研究了再抄的,这效果其实还是比你盲目地在外面补课要强很多的。

 

对于地理和生物这两门小三,至今仍然记得高二第一次月考,蕃茄回来直接就汇报“完蛋了,5连败!”。虽然最后的成绩没有他说的那么夸张到离谱,但生物、地理真真的都跌破了A,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也就是这第一次月考,如当头棒喝,让蕃茄一下子明白过来:高一所有在小三方面的优势都是因为大家尚未定下选择,没有集中火力下取得的,而到了高二,选了生物和地理的人自然都想打好这高考第一枪,还想着轻轻松松拿A+,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蕃茄自己也转变了学习策略,一方面辞去了班长的职务,改当劳动委员,自我减轻了部分班务工作,另一方面将部分投入在竞赛、课题方面的精力转到了这两门功课的学习上。对于目标是10环的选手来说,练习量是很重要的,量上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达到质变,所以刷题量一上去,成绩就立竿见影了:自那第一次月考之后,生物和地理便再没下过A,地理一模考还得了全区第一。

 

但是成长的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二模考前他认真复习了一个清明小长假,在手机上种了5棵大树,可最后考试时却因为时间控制不当,在前面花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后面的大题做得很匆忙,许多想好的得分点都来不及往上写就交卷了。这天夜里,他躺在床上自怨自艾了好久,老实说打读书以来我还真没见过他为一次已经结束的考试而自我反省到这种程度。蕃茄说地理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他先瞄了一眼后面的大题,发现全都胸有成竹,还自我膨胀地想莫不是这回要考100分了?谁知道后面会时间如此紧张!~~

 

说到这个考试时间的控制,还真是个事儿。在二模之前,学校每次生物、地理的考试都只给他们40分钟,而二模一下子改成了正规考试的60分钟,题量却还是这点,可能小家伙觉得时间充裕了,在前面的题目上斟酌再斟酌,考虑再考虑,唯恐有什么坑,以至于后面来不及了。也万幸是在二模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真的还算为时未晚吧。

 

是夜虽然我们在旁边不停地安慰他:只是一场模拟考而已,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发现这个问题还不晚。再说我们已经看到他的努力了,就算正式考试没考好也不怪他。但小家伙还是不停地叹气懊恼,明显感觉他的潜台词是“你们不怪我有什么用,我怪我自己啊,我好恨啊!”,这真让我不晓得如何是好了,一方面欣慰小家伙长大了,从“为你学”变成了“我要学”,另一方面又担心他阿会产生啥心理障碍,影响正式考试时的发挥啊?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高考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你平时成绩再好,排名再高,可到最后这临门一脚但凡有一点点闪失,也一样会将整整12年的努力统统抹杀。特别现在上海的孩子,在中考之前基本上就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能决定命运的比拼,而蕃茄又因为初三那场没有太当回事的一模考就直接被目标高中预录了,于是中考也就谈不上有几多重要,所以说高考真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毫不为过。但也正是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也让我完完整整地目睹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自己当年经历时无法感受的:

 

  蕃茄一直是个贪玩的孩子,性格好、脾气更好,所以朋友也多。每天放学先要在操场上  踢球到天黑,回到家呢就开始摆弄手机,做作业拿着手机、吃晚饭拿着手机,甚至连洗澡上厕所也拿着手机。有人说拿着手机有啥用呢,人家也没空陪他玩啊,坏就坏在我们上的学校打小就有一个不分年级团结友爱的好传统,还有一个不分远近亲密无间的好习惯。所以他可以和已经毕业的学长吃鸡,他也可以和高一的学弟联机打FM足球经理,他甚至可以和茄爸一起踢FIFA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最最忠实的现在在美国的发小——小黄瓜!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吃了晚饭他就开始催小黄瓜起床,然后就是这里直播做作业,那里直播起床、洗澡、早餐,嗯,还有上大号!

 

  对于这些状况,我们当父母的一直处于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觉得孩子需要伙伴,需要同龄人的友谊,而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干涉他的社交与爱好,另一方面又有点着急,担心他过度沉迷于手机,荒废了学业。这种矛盾的心态让我们一直有点想管又不太敢管,最后说服自己为了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大计, 还是算了吧。于是很多个晚上,蕃茄在那儿网聊刷作业,茄妈就在床上看小说转移注意力,转到10点半他消停了,偶也洗洗睡了,至少表面上,家庭氛围和谐美好,亲子关系融洽友爱。

  

这个现象从高二开始有所改变,高二第一次期中考试前蕃茄自己找来的一个手机管理软件:种树。所谓种树就是你可以先选择种一棵多大的树,从30分钟到3小时不等吧,然后在整个种树过程中你是不能动手机的,一动树就死了。一开始是每次临近重大考试,他会启用这个软件以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有时候还和小伙伴一起合种一棵“双人大树”,以便互相监督共同提高。而这些手机上虚拟的树积攒到一定数量还可以在四川某山区换种一棵真正的大树。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虽然蕃茄还是每天都会聊天打游戏,但我能看到他在刷作业时候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到五月等级考之前,蕃茄跟我说他的目标是到2020年的植树节能换到一棵真的大树。

 

当时感觉真的是很欣慰的事情,虽然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高考很残酷,但也正是这样真实的残酷让他们成长得更好更快。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孩子的优秀而感谢上帝,又有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他们正在遭遇的挫折而烦恼不已,却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才造就了他们一天比一天成熟、一天比一天超越了自己。

 

五月等级考设在劳动节里,于是乎蕃茄同学在家里慌慌了整整四天半,这四天半里进行了各种复习活动和各款祈祷仪式,第五天,嗯,第五天穿戴好全套中考一模好运装备上法场了:)

 

紧张吗?当然是有的。送他入考场的那一个瞬间我也有了恍惚:就这样,开始了?准备了这么久的战役,就这样开始了?怎么忽然觉得就象那百年海军呢?准备好多好多年,只为一战,或从此立威于海上,或就这样相忘于江湖。

 

送考回来后看网上说这次的地理生物题目都特别简单,又开始担心蕃茄会不会头五头六地错了不该错的题。以前3+1还好些,每门都是实打实的计算卷面分,题目你觉得简单了,大家都简单,你觉得难了大家都难,你以为自己考得不好,只有125分,但可能最高也就是128分,你以为自己考得好,有145,但可能差的也有135这样的话,万一没考好,你还可以期望在一门功课上被别人甩开的分数可能是不多的。而现在小三门的赋分制使得这三门功课的得分是固定的,这会让牛娃永远能在一门上甩开后面至少3分,甚至6912分,这样,你还想通过大三去弥补这个差距难度就大了。而且等级考的难度低,使得学生之间PK的主要是师资的差距,也就是说小三门拉开了四校八大和其它学校的差距,而大三门才是决胜出四校与八大之间的距离。八大的学生如果在小三上就有了闪失,后面想逆袭的可能就太小了。

 

心里这么胡思乱想七上八下的,直到蕃茄考完来电话说正常发挥,没有什么遗憾,突然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本来就是这样啊,只要他自己觉得该得的分都得到了,会做的全都做对了,那就可以了,至于到底拿的是A还是A+,这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而所有的努力,本来不应该就是这样吗?没有人能永远做到最好,我们只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罢了。

 

说是释然,但真到查分的那天还是紧张的。一来是考后蕃茄被老师抓去回忆了下题目和答案,发现错了不少(这家伙我也是醉了,居然能把过期面包给分到有毒有害垃圾里去,理由是过期了天晓得变异出什么病毒啊细菌的,会不会有毒呐!),二来是这次为了照顾高三同学的情绪,小三门查分延后到了610日,隔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并没有缓解小朋友的焦虑,反而让这焦虑越来越被放大了,你既吃不准自己最后卷面会得多少分,也不清楚这个分数能换来个啥等第,于是只会越想越害怕,害怕到最后,蕃茄天天在家里“自鸣得E”,算是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宽慰自己吧。

 

一直到610日晚上615分,历经网站瘫痪一刻钟后,我们终于查到了蕃茄高考第一枪的成绩,地理A+,生物A。离两个十环的目标差了一点点,但应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高二的最大任务顺利完成。

 

令人快慰的是查分前我最担心的会被黑,会跳出来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B或者C之类的等弟这种可怕的事情没有出现。因为上海的等级考完全打的是闷包,即不公布等级分,也不公布你的卷面分,完全是盲打。每届出分后网上都会有家长跳出来表示不服,说自己家孩子一直是A级以上,这次出来了个C,完全不可思议之类的,而这就算申请复核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完全看不到卷子,也不可能给你改分。而茄爸说万一发生这种事情也只有接受,因为哪怕你留级,等级考的成绩也是三年内有效,并且不得重考的。所以我在开宝前最最担心的就是被黑,明知道蕃茄这两门绝对都是A以上的实力,但还是告诫自己,哪怕是得了个B+也认了,哪怕最后开出来个C,也一定要调整好情绪,安慰好蕃茄。

 

这次生物卷子太简单,估计A+分数应该在94分左右,蕃茄自己估分在9293的样子,也许就是差了那么1分,与A+失之交臂,最终丢掉了整整3分,所以蕃茄心里还是有点小郁闷的,他自认为生物比地理好得多,也稳得多,也是啊,人家毕竟是两届上海市生物竞赛2等奖得主,生物成绩也一直在年级前3名不可撼动的。

 

好在从考试到出分经过了漫长的一个多月时间,这等待虽然折磨,也让我们在查分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建设,双A就是胜利,有一个A+就赚一个,所以现在,我们赚了一个,很不错了。

 

除了两门小三,第二大事就是补短板。

 

蕃茄同学的数学一直是短板,前面说过,高一开盘,数学就直接跌停:年级H档。所谓H档的意思就是那个排分系统都不好意思给你列具体名次了,只是告诉你在年级倒数30名里面。但茄妈茄爸俩文科生对着高中数学也是一筹莫展,除了补课,我们还能帮他什么吗?

 

可头大头大在:上哪儿去补课呢?因为我们从来没在外面补过课,所以完全是一头雾水。对于补习机构,茄妈只是在马路上看到过一个叫“精锐”,但是这个好象后面还有三个字“一对一”,想想肯定很贵的,财迷如我,不舍得:(

 

另外一个是一直在朋友嘴里听说的“学而思”,这个印象里比较便宜是大课。于是我问她要来个学而思的公众号还是APP,想报名,结果发现根本报不上,原来这课要提前多少多少时间抢,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想上随便上。那没有办法了,只好等着吧,茄爸也心存幻想:说不定他游着游着会浮上来呢?

 

等到高一寒假,看看这数学实在没有浮上来的腔调,于是偶去抢课。郁闷啊,学而思的课何止是抢,那简直就是秒!我就犹豫下在几个上课地点如何挑选,课就末有了末有了末有了!

 

万幸这个时候有个闵行的朋友指点我有个机构不是很出名,但里面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上中、华二的,学生呢也是挑选过的,非四校八大不要,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最好的就是数学和英语,他儿子在里面补,提高很快。当时这个机构应该还不是特别有名,所以报名还算顺利,具体哪家我就不讲了,大家也不用私信问,省得又有人会说有利益输送之嫌,总之从高一下半学期的中段开始,蕃茄同学终于开始补课了!大概20人一个的班级吧,可能是从来没补过课的缘故,所以一开始看上去蛮有效果,蕃茄的数学分数一下子从低于年级平均78分爬到了年级平均水平。但这还是不够啊,因为我们学校属于生源挑选余地比较少的八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得厉害,年级平均的话也就是110分出头点,这对于以复旦为目标的蕃茄来说是怎么也不够的。所以茄妈同志给蕃茄的目标是班级平均,理科班的数学均分可以在125,那么如果可以稳定在这个成绩之上,数学至少就可以实现东南自保了吧?

 

但是补这个数学呢,还是有点小问题:一个是我们学校每周六也义务给孩子们补课,分好中差三个层次补,其实时间与蕃茄去机构上课的时间并不冲突,但这个小人就是懒散惯了,觉得总共就一个周末,要赶来赶去地补课,还要应付那么多的作业,于是死活要翘掉几次,或者学校或者机构,反正他不肯两头上;另一个就是机构里多是四校很牛的孩子,他一没落八大不说,还是八大里的小菜鸡,听着别人整天牛哄哄地说谁谁又如何如何了,谁谁考砸了才去了交大,他就觉得很不爽、很焦虑,捎带着,对去机构上课有点抗拒,以至于每次去都得变着法子哄他开心,唉。

 

这样坚持了半学期,蕃茄的数学成绩基本上就稳定成了比年级平均高56分,比班级平均又差56分的水平,高一暑假旅游回来之后,茄妈突然就发了狠心,觉得既然孩子一心一意要在国内读大学,那么此时不烧钱何时再烧钱啊,直接上一对一吧!

 

数学是高中大热的学科,老实说,有经验的在职老师愿意上一对一的真不多,虽然我们觉得一次1500很贵,但人家随便开个10人小班也不止这点钱啊,我又不是很相信那种机构一对一,所以真心很难找到合适。有人说茄爸自己就是老师,那找个同事帮帮忙还不简单?我只能说他想多了。一来,让自己学校的老师补课可能会有思维上内容上的重复与苑囿,另一方面茄爸也不太好意思开口。就象我前面说的,你觉得出1500一次很贵了,对老师而言可能反而损失了时间和收入,更何况自己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家收了你的钱,最后补出个好结果也就算了,若是结局不那么美好,大家岂不是都很尴尬?

 

最后还是一个老同学帮忙介绍了个年轻老师,思路很活,总之与蕃茄非常投缘,具体是哪个我不会说的,你们也不用私信问了。总之,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们开始数学一对一了。

 

以前看别人补课,一直对人家说,这个没啥用的,主要就是买个心理安慰,事到临头才晓得,你买没买过这个安慰剂区别大了。买了,该烧的钱烧了,作为家长你就觉得自己到位了。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本来对孩子能考进啥学校没有特别要求的家长,其实并不是非常追求烧钱一定要见到效果,而是不能接受因为你不舍得烧钱使得孩子没考上理想学校的假设,一想到这种忏悔可能会困扰你以及孩子的下半生,我就会眼睛一闭,直接划火柴去烧了。

 

一对一的效果么,我只能说肯定是有的,但在分数上的体现比较慢,不象之前头回出去上大课之后那么立竿见影,直到高二上学期结束,他的成绩还是比班级平均差了那么12分。要大半年之后,蕃茄的成绩才终于可说是稳定在了班级平均之上。但是一对一的效果在蕃茄心理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是量身定制的一对一辅导,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我们的心理预期和蕃茄的实际水平调整进度,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他可以提前超车,进行预习,而不是一直跟在学校进程的后面补缺。

 

这里就要说到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在外面上过任何课,所以一直没有体会到这预习的重要性,基本上就是学校里怎么教他就怎么学,老师让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贪多、不超车,但到了高中数学这一段,老经验明显不行,因为你可以不超车,但你无法保证自己不落后。

 

记得高一的时候蕃茄一直抱怨自己在理科班上数学课很吃力,老师觉得这些你们都应该会的,稍稍一带便过去了,班里绝大多数孩子是当初自招进来的,升高一的那个暑假人家都提前学过了,全跟着老师跳过去了,只有象他这样少数几个孩子在那儿吧噔吧噔发呆。所以到高一下出去上大课之后,周末的机构大课变成了他学习数学的主要来源,他觉得那儿的进度正好,学校老师的课反而是补充和提高了,能听懂多少算多少吧。

 

而从一对一之后,这个问题没有了,补习老师一直在问蕃茄学校教到了哪里,然后在补缺之余适度超车预教,这样一来,蕃茄在学校上数学课时的自信心一下子提高了,他明显觉得听得懂了。有的时候学校老师为了赶进度,据说可以“一脚油门飞过去”,两堂课上掉规定里2个月的教学内容,但蕃茄在周末的补课中也可以让老师多踩几脚油门超上去,始终领先一个身位。

 

我们家一直觉得,自信心是你能否学好这门学科的最重要条件,有了自信就会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找到动力,反正自从一对一之后,我们有自信了有兴趣了有动力了,所以么,最后也就有分数了:)

 

到高二暑假的时候,老师对蕃茄说:“我们的口号是高考数学135!”,大家也觉得未必完全是个笑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