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广胜:抵达人心才是诗的初心(《佳桐诗稿》自序)

(2019-01-19 16:06:43)
分类: 诗为心声

 

陈广胜:抵达人心才是诗的初心(《佳桐诗稿》自序)

《用生命焚香·佳桐诗稿》自序


    写诗,从来是需要感觉的。

    读《诗经》首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种文字和韵律令我叹服。那满腔恋情又备受煎熬的感觉,非等闲人能写,却人人都懂,很难不被深深打动。

    想必孔子也对此怦然心动,故将《关雎》作为中华诗歌开流之作。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归根到底基于二人世界。孔子品诗的格调、情调,由此可见。诗是情的产物。不止男女之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尽为可抒之情。不仅如此,中国诗论重言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有感觉的人抒发自我的极好载体。言志与抒情不可割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便阐明两者关系,甚至可以说:志即情也。多少先贤名士的诗作,都是以抒情方式言志弘道,春风化雨般地让“志”与“情”浑然一体。

    既然称诗,自当用诗的审美和语言。旧体诗尤重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意象并非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经头脑加工的物象,以致有“象外之象”,充分融入个人的思绪意蕴。同样的月圆月缺、花开花落,不同的诗会赋予其不同的感觉。由意象出发,逐步发展了中华古典诗词的审美基石——意境。那么如何理解意境?从最初唐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到王国维境界说(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境的内涵不断深化。在我看来,意境即诗意之境界,是诗词意象组合、丰富、递进之后呈现的整体审美形态,是衡量诗词艺术层次的核心概念。

    “意境”一词虽为诗坛常用,但具体怎样界定,其实相当模糊。这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诸多概念的一个共性特征。好在模糊并非弊病,有时模糊反而让空间保持弹性。尤其对诗而言,其意蕴本身就常常带模糊性。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便指在不确定性中衍生出更多深意。因此,对意境的理解也不妨留些朦胧,可以让诗更加丰富多元。

    但不管如何,好诗都是用真心、真情写的。《人间词话》有言:“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以《关雎》为起源,无论是屈原、曹植、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苏东坡,无论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还是婉约词派或豪放词派,从情感出发是诗歌创作的共同点。情感是复杂的,但人性相通,就不难凭借诗的桥梁营造共鸣。故意境之高下,既在于诗人能否娴熟运用赋、比、兴等手法,更在于能否用自己的感觉拨动他人的感觉,借助诗句让思想流淌、性情摇荡,使本不相干的千百万人同频共振、“心有戚戚焉”。

    现代诗也大体如此。追根溯源,格律诗便是古时的新诗。时代在进步,但人性、人情并未隔裂,诗的感觉按理也相仿。在我国,现代诗发轫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是以白话为基本语言的诗歌体裁。由于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表达方式更趋直率。当然,自由开放是为了更好地映现心灵,这与诗的本质要求高度吻合。从徐志摩、闻一多扛鼎的新月派强调真正的诗歌来自灵魂,到以辛笛、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到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派诗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以及后朦胧诗派对写者姿态的新塑造,诗终究是人向内心进军的产物。

    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中国诗坛日益吸收、借鉴各类外来文学思潮和创作技巧。诸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被持续迭代的诗人们竞相引入,从而增添了艺术的先锋性元素,更多地融入形而上的抽象思维,也有利于充分表现当代人的精神旨向和现代情绪。然而,尽管诗歌类别、流派迥异,即使现代诗与中华古典诗词之间存在“制式”的隔阂,即使有人主张推翻传统创作手法,诗的意境却仍然值得追求,诗性的表意结构将始终在创新中承继,也同样不可缺少对诗眼、炼句的推敲,更不必说改变“有感而发”的诗歌本质。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思想情感的生动传达都离不开富有质感、灵性和想象力的诗语,真正的诗歌都需要言犹未尽的意蕴。

    在此得承认,本人对诗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投入。虽然在中学就尝试作旧体诗,大学曾经写现代诗——那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大众追诗吟诗的时代,但此后与诗渐行渐远。2012年以来,却在人到中年的特定阶段又拿起了笔,大体上每月一首。2015年前主要写格律诗,此后偏向现代诗。至于为何如此,也许纯属偶然,抑或有其必然。

    格律诗终须遵循范式,注重音韵平仄。但应该看到,今人诵读的音调、语速有别于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所以贵在领悟韵律之初衷。对极个别的字句,若按现代发音读来顺口,有抑扬顿挫的美感,那么是否可基于诗作的整体来考虑,允许偶有出律?如对平仄的把握,本人主张“十分注意而不过分刻意,九分讲求而少一分苛求”。当然,格律毕竟是格律,有着基本的法度,终究不能随意逾矩。

    现代诗已经进入高度分化的阶段,甚至都难以衡量怎样算是一首好诗。若凭着幻觉、错觉以致自动写诗都可以成为某种潮流,这说明诗坛的创新性和包容性近乎到了极致。由于中国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与西方有较大差异,我们至今仍缺乏现代多元文学思潮勃兴所对应的土壤和市场。对各类诗歌流派及技巧,应予以充分尊重,但流派之间并非“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替换关系,似乎不可按新旧论优劣。诗歌技巧是一种工具,不是标准,更不是目的。不管运用的工具属古典,还是现代或后现代,关键是紧扣诗歌的核心价值,实现语言创造与情感释放的成功结合。所以,技巧往往是无形的、隐身的。若盲目地以工具为标准,反而会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对诗歌的背离。

    日益退出宏大叙事和广场抒情的诗歌,已越来越强调个人化写作。这是诗进化的某种必然,但是否能发展到完全不顾及读者呢?诗作为灵魂之归宿,诚然是写给自己的,但是否无须别人共鸣呢?应该说,诗歌实现了对一般经验的超越,是升华后的语言表达,现代诗更追求自我体验的微妙阐发,有的难免比较晦涩,甚至必然会被误读。然而,尽管读诗需要一套特定的方法论启蒙,从文学本源来看,诗歌显然不属私密,否则按禅宗的“不立文字”即可明心见性。今天的诗,也许没有给读者指路的义务,却仍有与人们交心的功能,应探寻终极价值,体现其精神意义,故须考虑受众感觉与阅读门槛。

    伴随诗坛向现代性进发的洪流,不排除部分精英主义者纯粹“自言自语”的合理性。诗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场,有些先锋文本即使初读时犹如天书,却不乏空谷足音的审美价值。既然写诗,总会被心悦的诗艺手法俘虏。但在诗的显与隐、明与暗、逻辑与反逻辑的分寸把握中,本人推崇流水般的质感,故倾向于自然、素静一点的语言,即使它可能削弱某种专业性——这无疑属个人偏好,也许是井底观天式的理解。事实上,不少诗坛大家最具影响的作品都出自早期,就因为起初带着真切、喷薄的个体情感,而到后期思想和技艺成熟之际,则不知不觉被理性与手法所绑架,冲击力、感染力反而江河日下。好诗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成就的。任何供给侧的革新或模仿,终究得与需求侧良性互动,由此接通情感,从“诗人的诗”走向“大众的诗”抑或“小众的诗”。毫无疑问,抵达人心才是诗的初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代诗的字行、句式、音调不求一律,渐渐地出现了一种现象,即随便为一堆文字加些回车键,排成竖状就算诗了。但追溯近代以来欧美自由诗兴起的历程,早先以惠特曼《草叶集》为代表,虽然突破传统格式,却注重自然的、流畅的节奏。此后几乎所有名家巨子,从波德莱尔、泰戈尔、里尔克、艾略特,到蒙塔莱、博尔赫斯、特朗斯特罗姆、布罗茨基,无一不崇尚音调和谐,从诗韵角度遣词造句。诗是文字谱写的音乐,应合乎能流动、可聆听的韵律。若才华不足以形成碾压之势,写诗真该是一场精细活。

    现代诗的书面化趋向日益严重,音乐性随之沦落。但凡事皆有度,诗毕竟要由内心的听觉和灵性来感受旋律。形形色色的拖沓诗篇在当下大行其道,也频见于失去原诗风貌的译作,可假如欠缺节奏审美,则无疑走入了歧途。现代诗歌应讲求内在的情韵与张力,又讲求外在的音韵与语感,两种节奏皆不可偏废。不管时代潮流和审美风尚如何变迁,注重节拍的诗毕竟更有语言的味道。何况中华诗歌原本有吟诵之风,仅从汉语音节的特质出发,就先天地异于其他语系,也更有必要从古典汲取营养,在超越格律的基础上追求本土化的现代诗韵。在我看来,没有乐感和韵味的文字,终究成不了一首好诗。

    在一个重视精神的时代,诗不会在边缘的角落残喘。黑格尔说:“人一旦要从事于表达他自己,诗就开始出现了。”诗不是奢侈品,它是生命的一种刚需,虽然不太实用,却是精神的栖息地,能释放人的生命痛感和创造性,只是大家往往意识不到罢了。就好比一个从未呼吸过新鲜空气的人,并不晓得新鲜空气对自己的重要性。本人的诗显然十分浅陋,却是用真感觉写的,是在喧嚣中静下来的心灵安放。“佳桐”为本人网名,近年来多数诗作载于自媒体平台,便从中撷取“用生命焚香”的诗句以作书名。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对诗歌功能的经典概括。可惜他没有留下任何一首诗,但凭其编纂删定的《诗经》,后人可以体会孔子的感觉,不难品鉴他对诗歌的定位与尺度。出版诗集就好比打开一扇窗,由此呈现自我,透射出本可掩藏的肤浅,于是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在陋作付梓之际,谈几句对诗的认识。本人所讲的,并非表明自己已抵达,而恰恰是一种期许,也为了更好地供大家指正。


                                       陈广胜

2018年9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