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桐原创微语录【2018-11A】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微博片语 |
聚焦生产力,是聚焦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轮。但生产力是为生命力服务的,生产力是器用,生命力才是目的。这里的生命力,不只是自然意义,还包括经济的生命力、社会的生命力,并落脚于人的生命力。若生产力的“水涨”不伴随生命力的“船高”,那一定存在结构性矛盾,甚至出现倒置性的盲区。
2018-11-09
《论语》有这样一句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当是时,鲁国征收十分之二的田税,财政仍捉襟见肘。有若为哀公开出的方案是,改行“彻税”即十分之一的税率。静态看,这是背道而弛。动态看,可谓治本之策。放水养鱼,方有大鱼,这比涸泽而渔高明许多, 但如此视角仍处第一层,因为国家与百姓不免对立。若视养鱼为池塘的存在价值,以百姓足为国家足的核心要义,站位就更高了一步。百姓不足,国家怎么可能足,即使足又有何意义?对百姓征收过甚,将使民不聊生,一国经济也势必随之衰退。反之,若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此种朴素的经济思想,折射出反弹琵琶的智慧。
2018-11-07
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哥伦布是失败者。他本来受命去印度,却走错了方向。可以说,哥伦布彻头彻尾地南辕北辙,并且丝毫没意识自己的错。哪知失败反带来更大的成功,因背道而迎来远比原先目标壮阔的划时代成就。
2018-11-05
钱穆说:“故人当求其随时可死。即在其未死之前而先已有完成,乃始为真完人。”人到了一定的时点,应有倒计时意识,提示只争朝夕地“完成”。完成什么呢?我理解钱穆的意旨是:完成天赋的职责,完成自求的人格。当然,此处的“完成”并非画句号,而是以不可耽搁的意识,行实无止境的人事。
2018-11-03
道理常是片面的。比如,“一勤天下无难事”就不一定对——假如不动脑筋,光有勤奋还不够。但聪明人常是懒的,而笨人再不勤奋,就更走不出路来。在同等条件下,勤总是一块敲门砖,意味着破障解难有了更大概率。所以绕上一大圈,那“不一定对”的道理却又仍然在理。
2018-11-02
对健身来说,身体是中心。对生命来说,身体是本钱。相对于精神或者说人的心灵,身体是物质性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从价值层面看,身体不过是躯壳,绝不处于中心地位。意义总在精神侧,所以身体是工具,连生命也成了工具。
2018-11-0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