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是改变,更是坚守,是一条路不通而转身朝另一方向的大步流星前进。“弟子弥众”是他的本事,也是时代之于他的幸运。因为即使纷争、动荡如春秋,还有那么多人心是安静的,“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并不孤独。

2016-11-20
在死亡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除了对死亡的超越。

2016-11-19
“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以便能够在人生最没有价值的阶段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梭罗所指的生活方式,是无数人所共同经历的。当然,赚钱也是人生必需的,但如何把握合适的尺度,尤其是在“最美好的阶段”让自己多享受一点自由,则毋庸置疑地关乎生命质量。

2016-11-18
静一静,听心的声音。然后,再出发。

2016-11-17
人对道理的明白是分不同层次的,没有几多经历的时候,虽知晓某一个结论,却没有切实的体悟。只有经过世事沧桑的冲刷与碾压,再蓦然回首那耳熟能详的道理,那才真正懂了----只可惜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太晚了。

2016-11-16
写作有许多用处,不见得能用上却尤其管用的是,它让人在无路可走时寻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2016-11-15
历史总是会重演,这是人类的宿命。正因如此,时代屡屡会以陈年的“旧”更新近年的“旧”;也正因如此,“前浪”与“后浪”往往在反复地替换着。

2016-11-14
碎片化阅读所留下的只是碎片。要命的是,它不仅“节俭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而且将大段大段的黄金时间也“慷慨地”贡献给了七零八落的碎片。

2016-11-13
阳明先生认为佛家怕因父子、君臣、夫妇所累而逃避,反着了“相”,即执着于一种现实的形态。“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看似“着相”,其实是依据人伦而自然生活的“不着相”。撇开儒佛道的歧见,凡事须顺势而为,如行云流水般,切莫因刻意而勉强。

2016-11-12
衡量一个人有多好,往往不是他对自己的事有多用心,而在于他对别人的事有多负责。当然,两者并不矛盾,但人们面对两者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2016-1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