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垃圾袋拾不起落地的道德
(2011-11-06 19:28:46)
标签:
山东师范大学道德教育聊城张洪泉杂谈 |
分类: 如是我说 |
济南山师附小的一名小学生,面对地上的塑料袋,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反映:把地上的塑料袋捡起来了。然而就因为这一个简单的举动,让他一下子成了名人,而且还获得了出国学习的机会。(11月5日聊城新闻网消息)
鼓励同学们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小就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品德,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但仅靠拣一个垃圾袋奖励孩子一个出国机会,来拉动一个学校的师生捡垃圾袋的热情,有点舍本逐末,一个垃圾袋奖励又怎么能拾起落地的道德?
学校是一个教育单位,提高小学生道德最直接的办法是给孩子讲述哪些事情是需要做的,哪些事情不能做,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由学校领导和老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做那些学校倡导的事情。对于学校的好人好事,需要及时的表彰和宣传,让更多的孩子效法,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学会做好事。
不随手丢垃圾,拣起落地的垃圾袋,本是小学道德教育应有之义。根据校长的描述,有多个老师和学生经过,都没有拣起垃圾袋,这说明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没有保持学校卫生的概念。垃圾袋里带来出国机会,比“守株待兔”还要难。难道仅仅奖励一个拾起垃圾袋的学生,就能让所有没有保持学校卫生概念的师生去遍地找垃圾袋,期待下次被奖励出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垃圾袋带来的出国机会,暴露了现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浮躁。在整个学校上下都没有保持学校卫生的概念下,仅校长一人关注这个垃圾袋,就草率奖励出国机会。那些见袋不拾的学生是不是该批评,那些见袋不拾的老师是不是该问责,校长又在整个学校道德教育失败中负什么责任?这些都是由奖励产生的问题。如果只奖励不总结,还是无法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目的。
一个垃圾袋带来出国的机会,可能会给更多的孩子一个信号,那就是做好事可能会有好的回报。但事实上,见义勇为并不是每次都给一个正刺激,被诬陷的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在日后做好事中,学生不能得到有好处的正刺激,想必会挫伤做好事的热情,学校总不能天天在垃圾袋里放个出国的红包吧。
拣了一个垃圾袋就奖励出国,多少有点乱用学校费用的嫌疑。与其奖励拣起垃圾袋的孩子一个出国机会,不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一次“我是学校的主人”大讨论,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关心学校卫生,关心学校发展。校长再身先示范,每天早起到校,带头打扫卫生,也许这样素质教育效果更明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