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打虎,武松为啥出名
一部《水浒传》,有三个打虎的故事,共杀六只老虎,李逵杀四只,解珍解宝杀一只,武松杀一只,结果只有武松名扬天下、名垂青史,个中原由委实值得推敲。再看《水浒传》,尽管同样是打虎,但伦理学角度看,武松的成名有其必然性。
首先,武松打虎为公,没一点个人私利。在中国式伦理上,鄙视个人私利,崇尚公义,以公众利益出现的事情往往更让人景仰。武松酒后过景阳冈,开始是不相信有虎,以为酒店为让他住宿而欺骗他,但看了县里公告后发现确实有这个问题。从这个公告上,可以看出这只老虎已经成了一害,是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松此时打虎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响应政府号召。尽管在看了告示后,武松也怯懦过,但不影响武松打虎的为公的正义性。李逵杀老虎,是在老虎吃了他母亲后,从表象上看,属于报私仇、泻私愤。而解家兄弟,尽管也是打虎,但却是在政府逼迫下做的,也不是属于太高尚的范畴。
其次,尽管结果都是打死老虎,但过程上却存在差异。中西方伦理上,对一个行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西方注重结果,只要结果好就可以;而中国既看中结果,更关注过程,只有两者都好,才是最好。武松打虎,是一场正面冲突,是手拿一根哨棒和一只猛虎搏斗,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哨棒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根木棍,而且是一下子就断了,武松硬是赤手空拳把老虎给搞定了,你说厉害不?再看李逵,先杀了两只小老虎,然后又从老虎背后,偷偷的一刀插入屁股。背后插刀子,总给人感觉不是那么光明正大,这必将让李逵的英雄形象大大折扣。那解家兄弟尽管是职业猎人,却用“毒箭”杀虎,更不是英雄所为了。
第三,三个人的身份不同,也导致结果不一样。武松出现的是时候,是一个很普通的年轻良民,去阳谷看哥哥,结果酒后过景阳冈,不小心打死了一个危害百姓的老虎。武松出名,其新闻性就出在了他是一般老百姓上,如果武松是官军,或是老猎人,杀只老虎也就没那样奇怪了。李逵杀完老虎,当地政府也想树立这个典型,但据群众举报,李逵刚杀掉李鬼,而且还吃了李鬼的肉,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这样的人怎么能树立成英雄?而解家兄弟本来搞定了一只老虎,但很不走运,老虎掉到了毛家后花园。讨要不成,反被诬陷为寻衅闹事,让那些不明真相的领导给关进了大牢,这样一来,打虎英雄的身份一下子成了泼皮无赖。
身份的变化,造就了三个打虎英雄不同的结局,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在英雄形象上的诉求,那就是力求完美,更要符合中国式的伦理道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