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烦恼多半与选择有关。
有选择,就有烦恼。因为基本上没有一个备选答案是绝对的好,常常是各有优劣,各有所长。选择的难点就在于我们选择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享受甲带来的好处,也要承受甲带来的不利,以及舍弃乙丙丁等具有的益处。这不是非白即黑二元论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立体、综合、统筹兼顾。问题一复杂,我们就难免思前顾后,举棋不定,辗转反侧。
择校问题之所以困扰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口碑好的学校,但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位朋友曾跟我戏言:没想到,择校考察的不光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更考验家长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
作为新上海人,我们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都极其有限,当然,经济实力也不雄厚,但偏偏作为家长的我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儿子入园,也曾有过波折,眼下又面临择校,注定也不会平坦。常常会有热心的朋友和同事问及此事,我只是苦笑应对,至今未果。
当我们一边在抱怨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另一边,我们对学校的教育还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于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感。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所以名校门前热闹非凡,很多家长不惜挤破头皮。现在更是变本加厉,还出现了择师的风潮,家长不但要择大门,还要择小门。不能说是对名校名师教育的迷信,至少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我们把孩子基础教育的主动权完全献给了学校。
那么就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下,学校教育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我看来,基本是模式化教学,将教育质量与升学率挂钩,追求的常常是教育的短期行为。而事实上,成功的教育是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长远发展目标。然而,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面对一个班数量众多的学生,让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成长规律,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相信,只有家长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过去和现在,优势和不足,个性和特点等各个方面的人,也只有家长才真正能长远地、综合地、持久地考虑孩子成长的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孩子的主动权更应该掌握在我们家长的手里。
名校虽好,但对于像我等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它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当然,那些为了进名校不惜迁入学区,甘心沦为“蜗居”一族的另当别论,尽管曾经我也动过这种念头。
良师亦好,然可遇不可求。谁能保证,成长的路上一直有良师作伴。人最终还是靠自己成长,良师能陪伴一时,但不能陪伴一世。
当我们明白,教育孩子的主动权应该而且可以掌握在我们家长手里的时候,我们再来面对择校的难题,我想,我们还有一条路,就是选择自强。这里的自强,不是说家长亲自披挂上阵教孩子知识,代替学校教育,而是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循序渐进,以家长的智慧和努力弥补那些学校教育的差异及不足。
最后希望广大家长,和我一起自强,做到学校能教的,我们家长不再重复。我们应该提供给孩子学校所不能提供的,因为我相信,完整的教育,绝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完成和替代的。大量的才艺教育、生命教育等都是现阶段学校教育所不能充分给予的,却是孩子现在成长和未来成才所迫切需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