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室韦小镇下起了雨,空气中充满了河对岸那个国家忧郁的气氛。
我没有选择与广州的朋友同行,小镇雨中的空气让我留连忘返,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失去自由的感觉。
我决定去品尝当地具有俄罗斯风味的早餐,在一家小饭馆,我点了一份列巴和一碗奶茶。列巴是蘸着蓝莓酱吃的,蓝莓酱的原料蓝莓是店老板自己在山里采的,蓝莓酱也是店里自己熬成的。就着奶茶吃俄罗斯面包,感觉真是别有风味。后来与店老板攀谈,聊起了许多关于边境附近林区矿区的事情,店老板了解到我准备去边境口岸一探究竟,便很热情地邀请我坐他的摩托车过去。其实在这家小店短暂的滞留,却让我改变了曾经对室韦的看法。本以为室韦镇是一个商业化了的地方,也许就像丽江、平遥、乌镇等等,人们早已失去了质朴的本质,可是室韦的人们还是有着一颗洁净的内心,并未被外来和商业性质的气息太过腐蚀,这让我感觉很舒服。
仅用了一分多钟,店老板就把我带到了口岸的大门口,简单道别之后,我走向了口岸的大铁门。与守关的武警战士聊了几句,我决定买张20块钱的票,走到边境最前沿观察一番。从口岸的大门口步行至横跨两国的大桥,发现桥口的铁门已被锁闭,据刚才的武警战士说桥的中间有一条警戒线,如果未经允许走到线跟前,对面的执勤士兵就会鸣枪示警。桥下则有一座界碑。远处有一些树林,非常有感觉。
回到口岸的门口,我同年轻的武警战士聊了起来,他告诉我室韦口岸将在八月份彻底开放,甚至可以有落地签政策,桥梁也会拓宽,解释这里将会更热闹,更有活力,我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离开口岸,我在附近的木材加工场逛了逛,然后回头返回小镇,这时天空已下起雨来。穿过主街,我又一次来到了河岸上的广场,短暂调整之后,我沿着小路往界河边走去。大概走了不到一公里的路程,我来到了额尔古纳河边。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我把双脚伸进额尔古纳河的河水里,眼望着河对岸近在咫尺的俄方的船只(后来旅店老板告诉我那以前是中方的船,因河流涨水飘到对岸,俄方随即据为己有),和远处公路上的汽车和岗哨,向往中的俄罗斯离我是这么的近。我也想到而河对岸一百公里外的涅尔琴斯克,也就是曾经的尼布楚,才是旧时中国的边境,那时这条清澈的额尔古纳河,是我们国家的内河。沿着河滩的石子路行走,地理上的冲击和历史变迁的无奈直冲上我心头。一个人站在中国的角落,孤独和苍凉的感觉充斥全身,很兴奋,也很无言。
回到小路,与住家——住在边境最前沿的人交谈。这位妇女老家是山东潍坊,来到这里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之地。汉人的足迹就是这样广阔,移民带来了生命力,映出了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生存性格。
下午三点左右回到住处,睡了一觉,六点左右起了床,把湿漉漉的袜子换成干的,继续出门。落日时的小广场别有风味,虽然多了一些喧嚣的游客,然而余辉映衬下的界河则是格外美丽,此生睹此良景,颇感无憾。
在广场不远处我走进了一家饭馆,了解到店家是回族人,于是我点了一些烧烤,别吃边与女主人聊天。这家人祖籍山东,现在的家也不在室韦,而在附近回族人聚居的三河镇。他们到现在还是很虔诚的穆斯林,从不买汉人屠宰的牛羊肉。女老板说自己很反感无德的导游,很多导游黑心宰游客,让她很看不惯。她还说自己想写一本书,讲述自己在室韦生活奋斗的日子,并且半开玩笑说要在书里把导游坑人的内幕揭露出来。我鼓励她不要轻视自己的梦想,一定要写出书。后来我提到了她的孩子,老板娘说起正在上小学,与祖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一时难受竟掉下了眼泪,我劝慰她不要难过,也祝她的生意能越来越好。由于天色渐晚,我只好与女老板告别,希望以后有缘还能再见面。
黑夜之中回到住处,旅店老板还在等我,我一回来便跟我“唠”了起来。很快有着一半俄国血统的老板娘也过来,他们俩开始给我讲许多发生在边境的往事,也向我提供了一些我接下来将要前往的目的地的信息和建议。两口人在小镇劳动创业,奋力生活,不同民族结合成的家庭,充斥着爽朗笑声的房间,让人难忘。
充实而又美妙的一天,孤独的徒步和没有隔膜的交流,中国边境蒙兀室韦,毕生留恋。

原文撰于2012年5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