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达木生命之旅(二)——(原作:真子)

(2011-05-01 11:04:12)
标签:

情感

分类: 转载
    那一年,青海油田的局机关从冷湖搬迁敦煌石油基地,临走前石油作家肖复华“像丢了魂,驴拉磨似的在满屋转悠,心里敲着小鼓”。他反复问自己,真的,真的就要离开这片浩瀚的大戈壁吗?他失眠了。他满怀深情地挥笔写下了一篇散文《金不换的戈壁梦》。他写道:“最深沉的情感往往是无言的,我知道这无言正如无边的戈壁,沉默却广阔无垠。”
    离开柴达木的人,都永远眷恋着柴达木。1995年局庆40周年时,青海油田电视台录制了纪实片《创业四十年》,离退休或调走的石油人得知消息后纷纷托人或亲自不远千里到油田电视台索要磁带。直接从电视台录制带走的和互相转录的不计其数。那片子里的井架、采油树、帐篷、野营房、戈壁、荒漠,还有席卷的风沙暴晒的烈日,都映射出他们生命的光辉,那每一个苦干的石油人的身上都有他们的影子,或者就是他们自己。他们要带走,他们要常常回望柴达木生命之旅。他们今后的生命轨迹不能与柴达木割裂开来。还有一些石油人问,片子里怎么没有我的镜头?他们多么想让自己的形象永远保留在柴达木。他们的心他们的爱就在柴达木。
    记得有一次从北京出差返回时,在火车上听见一个中年男子像青年一样激动地讲述一件事:他在一个商场购买商品时无意说了一句青海话,被远在5米以外的60岁左右的老人听见了,老人就向他走来,与他搭话。当老人知道他是青海人,在柴达木工作时,兴奋地双手握住他的手,说自己五、六十年代在柴达木找油,非常热情地邀他去家里作客。他得到老人一家的盛情接待。
    柴达木像一条斩不断的纽带,连接着人的情;柴达木像一片博大的圣海,洁净着人的爱。
    以《王贵与李香香》闻名一世的著名诗人李季1954年去过柴达木,写了《柴达木小唱》《致柴达木的兄弟们》等诗,激励了一批青年进入柴达木,也鼓舞了柴达木一代人。李季夫人李小为63岁时进入柴达木,65岁又进入柴达木,她一次又一次地在戈壁荒漠上俯身拾拣石头,一包一包地带回北京家中。她的心陪伴着柴达木和柴达木石油人。她思念着柴达木,她对我说,写完了《李季传》,我还要去一次。而此时的李小为已70高龄了,还患有高血压等疾病。
    柴达木生命之旅,无论长短,抑或是亲人去过柴达木,心中都会缠下情之结。大女儿杨鹃在柴达木生活过三年半,19岁时在严寒的冬季从重庆带了两个青年朋友来到柴达木,又带上在柴达木上中学的妹妹杨眉横穿瀚海800公里,在高寒缺氧和风沙中一睹柴达木的景观。本来我想哪能冬游大戈壁,不赞成女儿的想法。后来接到她的朋友发来一封长长的令人心惊的电报:“李阿姨,鹃哭得很伤心,她说她一定要去柴达木,这对她至关重要……”当时我不理解为何伤心与“至关重要”,只好同意她来柴达木。后来才知道,离开柴达木10年,她思念了10年。
    外来者包括柴达木人都说柴达木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她没有用温柔、富有、美好以及顺应人的物质需求的外部世界去赢得人们的感情与赞许,她是用辽远、苍凉、残忍、苦难去激发人们的爱心;她是用与生命相悖的一切去激励生命的诞生、繁衍与发展、壮大。而她的影响却像巨大能量的电磁波,扩展并穿透于柴达木人的亲友,以及偶尔来柴达木或者只是听说柴达木的人们的心灵。
    柴达木让敢于涉足的人们吃尽了苦头,人们,特别是柴达木人依然亲切地称呼柴达木为“她”,依然说“可爱的柴达木”,称自己为柴达木人、柴达木石油人。
    柴达木,生命之旅的情感诱惑。
    柴达木情结,生命最高需求的精神凝结。
    柴达木情结,柴达木生命之旅的原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