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长达两周的德班气侯大会终于闭幕了,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的平台,设立一个工作组来实施《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并且启动一个绿色气侯基金。
我从三个角度来评价大会的进程和成果。第一,德班谈判所取得的这个具体成果,维护了发展中国家所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知道在这次谈判之前,发展中国家普遍提出了几个核心的原则,比如说要坚持谈判的双轨制,要坚持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上有所进展,要坚持让发达国家通过某种形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这几个基本原则,在最后的成果里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是巩固了整个气侯谈判一直以来的一条基本的主线.
第二,我们回顾这个谈判进程可以看出,谈判是妥协的产物。谈判的主线一直是责任之争,对于很多谈判来说,恐怕最后的成果才体现出妥协,但是对于这么复杂的气侯谈判来说,能够坐在这儿谈下去,本身就已经是妥协的产物。再回顾一下这一次谈判的进程,比如说在谈判之初,各国基本上保持合理的预期;谈判之初,各方都比较快的展示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加速了谈判的进程。在中期非常关键,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积极又妥协的一种建设性的方案,那么包括欧盟在内的部分发达国家也作出了同样的举动。谈判的后期局势变得异常复杂,某些发达国家出来搅局,想扰乱整个谈判。到最后的尾声的时候,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通过一起努力,最后达成了这个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谈判进程,这条主线仍然是到底谁来为整个气侯变化负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的问题,也同样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发展权之争。
第三,谈谈我们中国,中国在这次德班谈判当中发挥了积极务实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注重团结。基础四国,团结各方面的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包括和一些发达国家的谈判对手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中国这样积极务实的谈判作用,应当说在德班谈判当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整个全球气侯谈判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之上。
坦率的说,这次德班成果虽然超出很多人的预料,让多数人感到还是比较满意,但是它仍然只是勾勒出了一个未来谈判的基本的框架,关键仍然在落实。在过去几次气侯谈判的关键结点上,曾经达成了一些文本,一些协议,一些承诺,到现在为止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发达国家落实的不够,那么德班的这个成果面对着同样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年的气侯谈判会比今年更加艰难,德班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气侯谈判一刻都不会停止,在明年12月的多哈的气侯大会之前,还要进行多次谈判。
为什么说比今年还要艰难?第一,因为今年所提出的目标,明年需要用各种协议的方式来把它巩固下来。第二,明年5月之前,各主要减排国要按照这次成果的要求,提出自己具体的减排数字,很多国家在德班可以承诺,但是这个数字到明年5月之前能不能提出来,仍然划有问号。第三,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方面,明年发达国家恐怕要拿出真金白银了,这对他们大概是一个重要的考验。最后呢,我想说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中国自主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需要更多的紧迫感。从这次德班谈判当中就可以看出,应对气侯变化,采取低碳型的发展方式,不仅是国际潮流,它正在变成越来越强的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自己又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我们还要自主的减排,承担我们适当的国际责任。这方我们只有在转型上面有更多紧迫感,有更多的行动,才能够不仅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同时能够真正地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