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要弥补“欠账” 避免“劈叉”
(2011-06-24 16:08:12)
标签:
排水基础设施北京城市基础建设暴雨内涝杂谈 |
作者:央视评论员杨禹
昨天回家用了六个小时。先堵了两个小时,只好下车吃饭两个小时,饭后又堵了两个小时,到家。
其实不光是北京,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城市都受到暴雨影响,多处地区出现内涝。为什么一出现这样的天气情况,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非常脆弱?今天大家可能都在反思这个问题。
三个显而易见。首先,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的“欠帐”显而易见。并且因为这场“欠帐”而给大家带来不便、烦恼、痛苦,甚至是一些财产的损失和不安全感,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就是大家对这种状况改变的愿望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这样的现状其实是长期积累,且解决不利,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反思。
2004年7月10号,北京曾经有过一场类似的大雨,此后,北京有关方面也加强了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但即便一步步地完成了目标,北京市系统的承受能力依旧有限。据北京市排水集团网站上显示,降雨量短时期内只要在30到50毫米之间,42个下凹立交桥是不会发生积水的。但是我们看昨天的暴雨,一个小时就降下了54毫米,整个将近24小时之内,降下了80多毫米,这意味着这样的降雨量,即使经过改造以后的北京排水设施,在设计能力上也不能满足需要了。
这说明我们的“欠帐”在解决,但是远远不利。城市这些年来在快速发展,但是太多的城市管理者忽视了一点,城市地面的基础设施,包括高楼大厦和道路,这就像是人走路的一条腿,而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是另一条腿,如果我们往前走的话,当然是先迈一条腿,后一条腿暂时落后是难免的,暂时出现“欠帐”也是难免的。但如果一条腿迈出去了,后一条腿不及时跟上,而只是把前面那条腿不断地向前迈,最后这个路是没法走下去的,就变成劈叉了,昨天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劈叉。
前不久,北京市拥堵问题非常严重,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个治堵的综合方案,经过向市民广泛讨论之后这几个月开始实施,初步见效了。这样的一个方案有什么特点:第一,它集中了各方面的综合力量。第二,在某些问题上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措施;第三,为今后进行制度性的治理,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解决方案。北京既然昨天出现了内涝致使交通全面受阻,为市民所不能忍受,在治水上面,有必要也采取这样综合的,甚至是超常规的措施,来给市民提出一个治理的目标,给一定程度的交代。
再一个,更多的城市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要让城市基础建设的进度显现化。比如说北京排水的基础设施,到底治理到了一个什么进度,一年里有什么目标,三年里有什么目标,每一年的进展如何,完成的状况如何,42个凹式立交桥,每一个瞬间能够承担的降水量,从50毫米什么时候能够提高到80毫米,什么时候能提高到100毫米,这样的进展,这个弥补欠帐的进展,和有关管理方面的努力、投入,要时时刻刻展现在市民面前,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理解弥补欠帐所必须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公众对这样的进展形成明明白白的监督,让公众参与进来,才能够使得弥补欠帐的过程,真正尽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