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续直播了三个关于酒驾案件的庭审,酒后驾车产生的危害,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在陈家的案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受害人家败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件的密集审理,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从法律上来说,醉驾产生的这一系列的危害,现在有了一个更严格的约束。
对于这些案件非常密集的审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少数人的放纵,有可能会危及到多数人的安全。就像公诉人在高晓松案子中谈到的,其实醉驾入刑进行根本的目标,是为了维护一个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保证一个更加和谐的道路秩序,尤其是要保护每一个在道路上行走的公民。
这些年,机动车驾驶员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20年前驾驶技能是一个稀缺能力,但是现在驾驶技能,越来越多的成为这个社会很多人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普及之后,安全边界就要更明确。
过去的安全边界,可能是治安处罚的安全边界,或者甚至是社会道德的边界。那么现在开始这个边界是刑事的边界,是刑法的边界。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未像现在这样要把每一个人的行为,和其他所有的人的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包括驾驶者自己的安全。
每一次的醉驾或者酒驾的背后,侥幸往往是最大的心理依托。要打掉这种侥幸心理,不但要从道德上进行提示,更要从法律层面上进行提示。
让醉驾者在法律上受到处罚,在短时间之内,要想杜绝酒后驾车,或者醉驾的行为还是很难。但法律的门槛的提升,实际上给了杜绝这些酒后驾车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提高法律约束,往往能够降低这种侥幸心理,带来的危害。给全社会带来了这样一个意识酒后驾车产生的危害,已经是一种很严重的社会危害。当然另外一个方面,现在越来越重视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安全。尤其是要通过这个法律层面,去进一步的理顺个人和社会安全之间的这种关系。
在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次的醉驾入刑提出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在这个社会上形成一种相应的共识,并强化用法律手段去形成这种社会共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