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增加的电费支出均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2010-10-09 20:58:04)
标签:

用电量

改革

电价

电费

杂谈

    作者: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这次实行阶梯电价的征求意见稿写得很详细,也给出了两套的备选方案。在搞电价的专家眼里一目了然,非常简单。但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确实得需要点工夫来琢磨琢磨。其实这两套方案里边最关键的一点,要看到第一档用电量,也就是这次不涨价的用电量到底确定在多少。

    对老百姓来说,首先就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按照这个调价方案执行以后,各家各户的电费会涨多少?总的来看,可能部分家庭的电费会涨一点,不过我想从全局看,增加的电费支出,都在不同的群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看到发改委提供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的第一档基本生活用电,平均是11度,一个家庭一个月110度电。第二个方案是140度,全国70%到80%的家庭基本上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这意味着在这个改革进行完之后,电费的支出基本不会发生变化。那么其余的用电量多的,稍微上涨一点,从目前测算的数字来看,也都在这些家庭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我想这一次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能够逐步的走进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从整个改革酝酿的进程来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稳健的改革方案,因为在之前的一些方案当中,包括有一些地区提前已经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当中,这个第一档,基本生活的用电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10度,或者140度这个范围内的数字,在之前的这些方案里,基本上都是在70度、80度、90度,现在我们选择了110和140。我想这是一个表明改革者,希望这个改革起步的时候,能够比较稳定,能够被更多的居民所接受。

其实从国家层面讲,现在在提倡节约能源,那么从家庭来讲,多用电就多收费,会不会大家有这样的顾虑,说国家不鼓励大家多用电了?

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家庭,用电量确实比较多,可能一个月在200度300度,甚至更多,这样的阶梯电价实施之后,它的电费数一定会略有增加,我想这跟我们现在国家,提倡大家节约能源的意识是非常相关的。

    不过我想实行这样的阶梯电价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国家以后就不鼓励大家多用电了,我们国家的用电量,会在节约的前提之下还会逐步上升。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国家去年一年,全国的用电量是三万六千亿度,这个数字很有意思,跟美国全年的用电量基本一样。美国是三万七千亿度,总量是差不多,但是我们人口比他多5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三万六千多亿度里面,中国老百姓的居民用电,只有四千五百亿度,只占12%;而你看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它的居民用电是一万四千亿度,占总用电量的37%。这个12%跟37%,这就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跟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居民用电量上,一个巨大的差距。所以我想今后随着大家收入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向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我们居民的用电量还会稳步上升的。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我们大家有越来越强烈的节约用电的意识。

    另外,大家更深层的关心就担心,会不会出现一种连锁的反应,比如说现在电价涨了,会不会马上天然气就涨了,这会不会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一步上扬,带来通货膨胀?

但我想无论是电价改革,还是天然气改革,包括其他一些类似的资源类价格的改革,所有资源类价格改革,都是我们国家现在努力想推进的非常重要的一系列改革的一部分,那么这个改革能不能够顺利推进,事关我们国家经济能不能够顺利的实现转型。

当然改革就要选择足够的稳定和足够理想的一个时间窗口,包括改革的力度,前面我们谈到方案定多少度起步,这个是改革力度。那么改革的时间窗口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改革的方案征求意见,并且要尽快推行,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呢?目前我们是一个进行电价改革,相对理想的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它跟CPI的关系,因为确实通过几个类似的改革,叠加在一起可能会让CPI略微上升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整个CPI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较稳定的阶段,推进这样的改革。

    如果现在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恐怕在这个阶段不会推进这个改革,所以从今天国家发改委提出这个意见,我们可以倒推回来,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部门和改革部门,他们的判断是目前我们国家的CPI属于一个正常温和的范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