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道我说的真是北美中文?  - 谈谈孙俪看不懂“祝麟儿”是否真的没文化-

(2012-03-18 12:32:23)
标签:

祝麟儿的说法

孙俪与“麟儿”

杂谈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难道我说的真是北美中文?

- 谈谈孙俪看不懂“祝麟儿”是否真的没文化-

宋国明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影星孙俪因看不懂几位她朋友们寄来的贺卡上写的“麟儿”遭到一些网友的奚落责难,原文大致如下:

⋯⋯孙俪提到朋友们寄来的贺卡上很多都写着“祝麟儿……”,将来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解释自己的孩子并非之前盛传的名叫“邓麟”。对此,有网友表示,“这什么跟什么逻辑?麟儿这个词本来就是用来赞美别人家孩子的,她的朋友给她贺卡,肯定是极尽祝福和赞美的,她怎么会以为写的是孩子名字呢?还说什么以后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怪不得说这些个明星都是文盲,你去看看书查查字典就可以很好地跟孩子解释了! ⋯⋯孙俪把朋友称呼自己孩子叫“麟儿”以为是称呼小名,这就是孙俪自己没文化的事。很明显她不知道‘麟儿’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自己孩子的小名不是吗?”

有位认为自己很知道“麟儿”用法的网友结论:

孙俪你多看点书成吗?没文化就少说几句吧!

        虽然“喜获麟儿”这样的成语常见,但贺卡上写“祝麟儿如何如何”的用法我倒是头一回听说。我过去在台湾固然读过雪鸿轩尺牍、秋水轩尺牍这样的应用文老书,但这两年国内的书报读得少,我又不会用现在流行的“三妈、装x”什么的辞藻来增益文采,所以显然属于没有文化之辈。不过,根据我北美中文(还是应该说台湾国语?)的一点语感,我觉得“祝麟儿”这样的用法很怪异。现谨提出来一点浅见,也许您看了以后会觉得孙俪跟我并不是那么粗鄙无文也未可知。

        “麟儿”一词用来美称别人儿子,在用法上跟“喜获千金”、“喜得乘龙快婿”差不多,虽是美称,却是一般名词,不能用来作为定指称谓。也就是说,不能说:快婿最近好吗千金的病好多了吗麟儿的身体怎么样?得说:您女婿(令婿、您家姑爷等)最近好吗您女儿 (令嫒、令千金、您闺女等)的病好多了吗您儿子(令郎,您家公子等)的身体怎么样?一般名词前面加上您或令就成了指称词(说话者自家的指称又是另一套,此处不论),很容易,但是您清楚两套词用法不一样,对吧?祝愿定指的某人如何如何,不能加一般名词,得加指称词才行,才知所祝何人呀。例如:祝令嫒与令婿百年好合,不能说祝千金与乘龙快婿百年好合;祝令郎金榜题名,不能说祝麟儿金榜题名,对不对?

        有没有一些一般名词可以同时作为直接称谓的?当然有。儿子、爸爸、哥哥、姐姐、不都是吗。但是,这些名词作为指称词只能是说话者本人对听话者所做的直接称谓。例如,祝哥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概是说话者直接昵称听话者为哥哥吧?可以理解成祝你哥哥(令兄)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吗?如果您硬要抬杠说可以,那下次,请您在祝愿家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贺卡上, 直接写祝爸爸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就行了,我会欣然接受、乐上几天的。不过,我相信不管是北美中文还是大陆普通话,您还是该有正确的语感,会写祝令尊如何如何的,是吧?

        所以“祝麟儿如何如何”的说法,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作为一般名词的“麟儿”用在这里,意思就成了“祝儿子如何如何”的较文雅说法,那是什么意思?谁的儿子?唯一能够解释得通的诠释,就是把“麟儿”当作专有名词(人名)来理解。用在我自家身上,就相当于说“祝筠儿儿如何如何”,而且祝贺之人还得跟我辈分相当、交情够深、最好和孩子相识,听起来才自然。我不知道孙俪跟那些给她写贺卡的朋友们关系如何,也许交情够深,所以她没有把朋友的用法理解成文理不通的病句,反而把“麟儿”当作专有名词来理解了。

        曾经听过歌星刘欢唱过一首歌,曲中夹着一句英文歌词曰“Let it nice.”他在镜头前反复唱着这句语法极差的洋泾浜英文,似乎毫无所觉,真让人替他臊得慌。无独有偶,老牌唱将田震也随着这股潮流,在她的一首歌里,夹了一句“Let’s happy tonight.”让我听了浑身上下打冷战。这两句歌词不知道是哪位奇葩填词家的绝世大作,但唱的人反反复复唱那一句病得够呛的英文而不自觉,不能不说也忠实反映了他们低下的英文水平吧?如果今天您问我Let it niceLet’s happy tonight是什么意思,而我实话说我听不懂,恐怕您不能怪我没文化,还是得怪那写错英语让人听不懂的人没文化吧?

        孙俪的情形也是一样,“祝麟儿”是错的说法,应该说“祝您孩子”就行了,拿一句不通的话装文雅,来指责看不懂它的人,只能显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国内有些敬语谦辞用得颠三倒四,我早已见怪不怪,现在看来,连过去应用文里常见的各式称谓也是混乱不堪,这本来没什么,几十年众人不用,生疏了。但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现象极不可取,那就是明明是自己用错了,却用一种狂妄傲慢的态度去指责别人无知,让别人“多看点书成吗?”这种态度这个语气,我在所有令我景仰的中外学者言行举止里是从来没见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