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申请美国大学EA、ED、RD、RA等名词的翻译

(2011-10-06 12:55:34)
标签:

ea、ed、rd、ra

一对一傻译

美式中文之害

杂谈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申请美国大学EAEDRDRA等名词的翻译

宋国明

 

前次我提到了像“翅膀梭子、政治正确”那样一对一傻译的现象,现在顺便再谈一下申请美国大学时常常碰到的几个专用术语:EAEDRDRA等等。我这里聊的主要是这些申学名词的中文翻译问题,不是提供申学信息,谨此事先声明,省了您怪我浪费您准备申学的宝贵时间。

啊,留下来啦?欢迎,欢迎!

如果您不熟悉美国大学招生的程序,请容我先向您大致介绍一下,因为我觉得若是不知道具体招生程序便直接照字面翻译,很容易犯下一对一傻译的毛病。

一般美国大学,无论是综合性大学也好私立文理学院也好,每年面临最大的招生问题就是美国的申学体制允许学生享有绝对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申请哪些学校、几所学校,对录取他们的学校也没有任何义务,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最终花落谁家。对学生来说,这种自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因为自由申报,大家都尽量多申请学校,来增加自己的选择机会,这不仅增加了费用,申请时的竞争也更激烈了,您可以想像一帮顶尖学生把所有的一流学校的名额都占了,而到最后,一个人又只能去一家,那本来有可能上一流学校的那些不顶尖但也很尖的学生不就无处可去了吗?当然学校方面也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情形,它明明录取了十个,结果只来了两个,那怎么办?担心招生不足也很让学校头疼。

针对这种情形,很多美国大学采用一个分两轮甄选的办法来招生,细节规定虽不同,但基本的概念相通。学校每年分两轮招生,稍早的第一轮甄选,专门针对以该校为第一志愿,而且自我评估实力也够格的学生,申请者明白表态只申请这所学校,而且一旦录取,一定会入学。对学校来说,录取这种资格够好又死心塌地的学生最为省心。对学生来说,一旦录取,就不必再费时间、精力、银钱去参加那选择完全自由,规模更庞大,厮杀更惨烈的第二轮甄选了。第一申请虽然牺牲了申请者一点“自由”,但所得远胜所失。

一般来说,第一轮各校分别甄选,十一月一日申请截至,十二月十五放榜。参加这一轮甄选的学生当天会收到学校电子邮件通知,结果分三种:录取accepted、落榜rejected、或学校自动将他们归入该校第二轮甄选deferred。落榜者不必气馁,因为第一轮甄选只有一个学校,即使见弃于自己最心仪的学府,也远非世界末日,参加第二轮甄选便可以自由选择多所学校啦。

若在首轮甄选中金榜题名,那申学的大事等于十二月就结束了,学生乖乖等着高中毕业后去大学注册。这种情形,学校当然乐意,它不用猜那学生来不来,因为他已经答应了要来。但学生也高兴吗?他得想,耶鲁要了我,但我当初要是申请哈佛呢?不知道哈佛会不会也录取我?有的学校规定录取生必须要来,但有的学校很大方,如耶鲁,不让学生有这种遗憾,他们就在招生办法中先说明了,虽是第一轮以唯一志愿申请并获录取,但是申请者不受此录取的约束,还是可以自由参加第二轮众校的甄选,学校仍给他保留席位直到第二轮甄选放榜。这种忒讲人性、让你无怨无悔来报到的招生办法也常见。

参加第二轮甄选,一般递材料的截止日期是一月一日,各校四月十五放榜,放榜的结果也有三种:录取accepted、备取waitlisted、落榜rejected。一般申请者网撒得够广够准的,应能同时被几所学校录取,这时就该伤脑筋选择去哪一家了。因为学校拿不准实际入学人数,所以一定会依往年的统计数字按比率多录取一些学生,同时也将一些资格稍弱的申请者列为备取生,到时候顶替那些正取但钟情他校决定不来报到的学生。

第一轮的甄选,我习惯的说法就叫它早榜,第二轮的甄选,叫它常榜。榜字的这个用法,古已有之,不用有伤天德。榜不只是指那个告示应试录取的名单,也能引申为那一轮甄试本身,例如两榜进士的两榜,可以诠释成通过举人、进士两阶段的甄试。刚才说过早榜有两种做法,一经录取必须得去的,可以称之为约束性binding早榜,让学生继续自由参加常榜甄选然后再决定的,可以称之为非约束性non-binding早榜。另外一点,就是有些学校规定申请他们的早榜,就不能再申请别的学校(这是两榜制的本意),有些学校为了不让学生觉得牺牲过巨,也允许他们同时申请他校早榜。各校规定不同,劳您到各校网站细查。

还有一些学校不采取两榜招生,他们的甄选是干脆来个流水作业,随报随审,随审随招,招满为止,但这种办法在顶尖的大学中似乎比较少见。因为这种方式不像两榜制招生,都是单个儿审阅,单个儿通知,没有放榜这回事,所以可以称之为无榜制招生。

以上就是美国招生方式的简单介绍。几个名词的英语说法如下:早榜(early admission或early application)因校而异,约束性的谓之ED (Early Decision),非约束性的谓之EA(Early Action),第二轮甄选的常榜谓之RD(Regular Decision),无榜制招生谓之RA(Rolling Admission),好像没有难懂的概念吧?再有变化,譬如说有的学校如斯坦福,是约束性早榜,居然也允许申请者试别的学校(限公立),但这牵扯不到新的词汇,所以此处就不提细节了。又如耶鲁,虽采非约束性早榜,但不许申请人同时申请他校,这叫SCEA (single choice early action)。奇怪的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招生情况,竟让我在网上看得头昏脑胀,莫名其妙。要不是幸好我还略通英语,时时把看似中文的说法换成英文,不然我还真看不懂许多人写的东西呢。中文让英文牵着鼻子走,走到什么份儿上了,您不妨欣赏欣赏:(随意取材自网络)

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的提前申请主要分为提前决定和提前行动。提前决定为与一所大学排他性的捆绑承诺,必须遵循提前决定的绝对唯一和捆绑承诺的原则,但可巧妙同步,同时申请其他学校的提前行动,但一定要是非绑定的提前行动。提前决定与常规申请兼容,学生申请提前决定的时候,可以申请别的学校的常规录取。提前行动无捆绑承诺。有的无任何排他性,即不限制你同时申请其他学校的提前申请。有的具有排他性。常规录取无任何关于捆绑承诺和唯一排他的性质。滚动申请先到先审,无绑定、排他限制。   

     此外还常看到把录取叫做拿到offer,备取叫做被等待,落榜叫做拒绝,放榜叫做申请结果出来,种种美式中文,让人看了禁不住摇头,可是您先别急着乐,那天我看到这篇奋勇介绍美国招生的文章,看着看着,突然眼前一黑,喉头一甜,竟呕出一升鲜血,可见这种一对一傻译的美式中文于人体健康实在有害。诸位博友,我们该怎么办,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免于受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