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谈说话中英文夹杂的现象
(2011-06-13 11:26:24)
标签:
说话中英夹杂杂谈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再谈谈说话中英文夹杂的现象
宋国明
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些看似彼此针锋相对的意见之后,我觉得众家所论的中英文夹杂的说话方式好像不是一码事啊。试想,一个在加州长期工作的华人张三跟生活背景相似的朋友说他“下个星期有个business trip得从Bay Area开车到LA跟对方公司的sales manager negotiate一个新的contract”,听起来刺耳,还是一个一直在国内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四说他“今年summer要travel到北京去visit他的姨妈和她的husband,还要take很多pictures”,听起来刺耳?对我来说,刺耳的程度很不一样,张三自然一点,李四有点儿装。是不是对您来说也有所不同?为什么不同?那是因为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虽然相似,但是因为语言环境、说话者背景以及说话对象的不同,给了我一个张三比较自然、李四比较做作的印象。张三的中英夹杂其来有自,李四的中英夹杂是硬装出来的。
我们用“中英夹杂”这个词,其实只是指中文句子里夹杂英文词汇,说的仍是中文。讨不讨人厌,di不disgusting(呵),完全要看说话者的语言背景,说话的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由听话者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张三下周从旧金山湾区到洛杉矶出差一事,对同样在美国居住多年的我来说,并不特别惹我反感,因为我听得懂,也很习惯。但是若有我不谙英语的老母亲在场一块儿聊天,那就不太好了,是不是?因为她老人家听不懂。只要不是硬装的,中英夹杂本身不是大问题,但是说话的人得看对象,碰到不懂英语的人在场,减少夹杂在中文里不必要的英语词汇,显得客气得体多了。
举个例子,我在家里跟孩子说话是刻意避用英语的,那是考虑他们的中文教育,但是我跟在美居住多年的同龄朋友聊天,碰到一些美国文化里的专有名词什么的,视对方的谈话方式而定,我会顺着他的习惯,并不刻意避用英语:这个Labor Day Weekend我们要不要去Outlet买东西?我没觉得惹他们讨厌过,因为他们说话方式都这样,彼此都觉得自然,何况他们也不须要我教育他们中文。可是,若我不谙英语的姐姐姐夫来看我,我会很自然地改成:这个周末劳工节放假,我带你们去一些名牌的直销店捡便宜货,怎么样?若是明知他们不懂,还不自觉,非说这个Labor Day Weekend带他们去Outlet买东西,那我就觉得不太够意思了。
所以,有人为中英夹杂辩护,说有时话里夹杂英语词汇很自然,硬要翻译成纯中文并不自然,我完全理解,在英语的强势环境下,只要您说话的对象听得懂,也觉得自然,那谁也不能反对,是不是?但您要问一问自己,若是您回国探亲,姑妈、姨丈、大舅舅都在场听您说话,而他们并不懂英语,您还满口中英夹杂,没有意识改一下,那样合适不合适?所以,我觉得评断中英夹杂问题,自然不自然,合适不合适,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就很清楚了。
我接触过国内有些同胞,他们并没有因在国外长期居住而受到语言影响的客观背景,也讲不了几句地道完整的英语句子,却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没有任何理由的,努力在中文句里加上一些初中水平的简单英语词汇,像前面说的李四一样。再举一例:今天是我的son的birthday,我到对面那个store买一个大cake,多少钱我不care,你在这儿wait我一下。这样硬装出来的中英夹杂是给人印象最坏的,常常让我啼笑皆非,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矫揉造作的说话方式只能讨人厌?不能得到额外尊重?如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共同特征就是他们能用来装饰说话的外语词汇很简单、很基本,都不是难以用中文表达的。
还有一种说话方式语言学上叫做code switching,不是我这里批评的中英夹杂,因为它在本质上是双语的任意“切换”,不同于中文里“夹杂”英语词汇。说话者熟练双语,差不多都是(或接近)母语的水平,在跟同样使双语的对方沟通时同时操作两种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无意识地随意切换,汉英英汉、英汉汉英,成句成段地切换。例如:你选了刘教授的课啊?哈哈,You are totally screwed。I took his macro last term,结果他给了我一个F,Have fun!我在这里不讨论双语切换,只是要说明它不是我批评的中英夹杂。
总结一下,除了硬装的中英夹杂不算(因为它永远讨厌),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自然也可能不自然,说话者本身应该有判断的能力,愚见以为考虑说话对象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标准,别让人听得不舒服。对许多在美国居住多年的华人来说,如果说话中英夹杂已经成为习惯,平时自然不是问题,但您得问一声自己,有朝一日,若必须跟只懂汉语的中国人交流,您能不能不夹杂英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