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6-06-13 08:16:34)
标签:

随笔

分类: 2016

又是一年高考季。作文题目有了,还想再借题应试。这个题目与上年的考题“老规矩”异曲同工,都旨在引发人们去认识老东西的灵魂,开掘老东西的价值。

 

我是在07年文联举办的百花迎春晚会上看到过老腔的演出,一直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陈忠实的文章中记录了他和人们对老腔的评价和感受:撞人心胸、眼睛发直、掌声爆响、惊诧浩叹、强烈共鸣、魅力独特……我相信这是真的。不然,也不会让老谋子把这个腔弄到他的电影中,也不会让一个乡村的小戏班由西安大戏台演到人艺大戏台,演到中山音乐堂,演到央视的春晚,又演到全国大城市,甚至演到日本、法国和美国。

 

问题是何以?我想来想去,还是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去判断,只有源于生活的真善美的东西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老腔的真,表现在它纯民间的原生态。演员是普通的农民,服装是平时的衣服,坐凳是过日子用的方凳,还有关中地区的发音,非专业训练的发声,不经任何设计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土得掉渣,显得十分原汁原味,给人非常真切亲近的感觉。

 

老腔的善,表现在它毫无商业化。演员是业余的松散组合,地里干完活儿,抄起家什就演出。他们不炫技、不为钱,吼唱和奏乐都是全心投入和真情流淌。他们只是要在生活中提炼情趣,只是为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老腔的美,表现在它的朴实自然。其表演因需而动,没有正襟危坐的拘谨,没有拿捏作态的隔膜。其声音因情而发,带着渭河波涛的声响,饱含关中大地的旋律。那腔调让你联想到在山坡上村路边听过的那种腔和韵,天然去雕饰而又充满乡土气息。

 

老腔孕育于陕西华阴三河口地区,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从船夫和劳工号子演化出来的,一直在乡野村舍庙会上这么唱过来的,那腔那韵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里。历经岁月变迁的格调和情志掩隐着丰厚斑斓的历史和人生,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应该也会有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珍爱,并希望那些灿烂的文化能融入现代生活,否则就不会有对一个毫无名气的地方小剧种、小表演的震撼。

 

由老腔我想到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代代相传,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充满智慧,老祖宗留下太多好的东西,可惜现在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妄自菲薄。各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都会互相碰撞、影响和交融,外国的好的东西可以拿来,但我们永远不能丢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特别是在吃、穿、用、玩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形态上。比如一些老的节俗民俗,老的食品服饰、老的乐器演唱、老的技能技艺……这些都可以归入老腔之类,正如陈忠实所说:“生活原本不可或缺老腔的腔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