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管理人力绩效考核 |
分类: 2016 |
在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最难做的。在绩效管理的目标设定、推进实施、绩效评估、结果反馈这四个环节中,绩效的考核评估又是最难做的。说最难做,是说你怎么做似乎都不对,都不易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从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我围绕绩效考核,梳理出自己的几个观点,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1、由谁来考核。
大多数公司是由上而下逐级考核,或者再加上同级互评,理由是直接上级最了解他的下属,同级之间最了解他的同事。结果是大家都唯上级领导之命是从,都去讨好周围的同事而不敢于批评。最终人人脸对着经理,屁股对着客户,组织内一团和气,你好我也好。
有一段时间,又刮起360度考核之风,让所有与你有工作关系的上下左右的人来考核你,这种看似全面准确科学的考核,因为落实起来实在繁琐,成本太高,无法被大家接受,现在也很少有企业施行。
我比较认同由外向内和由下向上的绩效考核,因为考核是一种导向,所有的绩效一定体现在外部。医院办得好不好,让病人说。学校办得好不好,让学生说。节目演得好不好,让观众说。采购部绩效让使用者说,生产部、研发部绩效让销售者说。评价公司绩效最权威的应该是终端的用户。在企业内部应该按照顾客价值创造的链条,由下游部门和岗位来考核上游部门和岗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顾客需求逆向层层传递到企业内所有人,同时,可以使企业内所有人都关注顾客和市场,以获取来自外部的真正的绩效。当然,这只是考核关系的方向确定,具体怎么把握和操作,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2、考核什么。
大部分企业考核的内容都是德能勤绩,不可谓不全面,但总觉得没有突出绩效导向,于是,又有不少转向KPI(关键绩效目标),设置了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具体目标指标。但是问题又出来了,这些指标的设定成了大问题,你很难把这些指标设定得非常精准、科学和切实,也很难做到所有岗位的绩效都与公司的战略绩效目标联动。另外,又不可能做到所有的指标都定量化,对定性的指标又难以评价。对于制造业员工层的考核,特别是流水线上协同操作的员工岗位,简直没法给他设定什么绩效指标。这确实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但企业又不得不建立一种对组织和个人绩效的衡量标准。
综合各种考核内容设置的得失,我建议尝试一种核心绩效成果法。其特点是区分组织和个人,区分管理人员、技术业务人员和操作人员,从不同的职能职责出发,分别设立最核心的可量化的财务或效率指标,同时亦应有支持战略和有利成长的行为标准。这些指标标准要上下结合来具体设定,并应能做到可对其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估,其出发点应该是帮助员工取得更佳的绩效成果。
3、怎样考核。
在考核方法上,过去运用最多的就是评分,还有什么强制分布等。这种把绩效转化成数字的办法看上去很精准,但在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组织或员工的绩效水平。与其劳神费力地给每个员工评那个并不准确的分数,倒不如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各种既定的绩效标准进行具体的评价,看看哪些实现了、做到了,还有哪些有差距、还不够。这种评价,本人要做,直接上级或相关人也要参与来做。另外,绩效考核是突出团队,还是侧重个人,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它与打造组织能力,营造企业文化相关联。索尼公司就是因为过于强调个人和小组织的绩效,而使公司内部人心涣散,难以协同,最终导致整体绩效不升反降。
4、结果应用。
我们总希望考核结果能与部门奖罚或员工的收入、晋升挂钩,这个想法并不错,企业当然要鼓励那些绩效好的团队和个人,对绩效差的也应该予以惩戒。但最好不要很具体地规定,你哪些绩效标准没达标要扣你多少钱,要降你什么职。这种想用绩效标准来控制人,以为有了标准大家就都能做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而且有害的。按照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员工的潜在能力,是帮助员工获得成就感。即使考核结果不直接与收入挂钩,我们也应该相信,员工不要钱,也会要脸!
一篇短文,说不清绩效考核这件既复杂又令人头疼的事儿。绩效考核必须有,因为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要求的、检查的、考核的。绩效考核如何做,各村都有许多高招,而且它又与一个企业的文化观念甚至业务特点相关。面对绩效考核管理,回归目的,深度思考,求实方法,持续改善,对任何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
201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