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的大企业病
(2014-02-20 16:30:50)
标签:
大企业病管理文化财经 |
分类: 2014 |
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患上的一种综合慢性病。其病症表现为:机构臃肿、官僚主义、职责不清、决策复杂、信息不畅、行动迟缓、协调困难、安于现状、效率低下。这似乎是企业做大之后的宿命,曾经病倒了不少企业,也有一些能够壮士断腕,勇于改革的大企业恢复了健康,使大象跳舞,经营更加精彩,如通用电器。
2009年,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校友论坛上,坦诚地说:海尔现在拥有6万员工,已经患上了大企业病,主要是管理效率不高、过度追求规模,导致主业不清,净利十分微薄。
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客户和朋友,在和我交谈时,也曾经冒出一句:你们是国企吧!真不知是批评还是表扬,弄得我心里不上不下。我们真有那么“国企”吗?但愿企业的规模象国企,而不是企业的毛病象国企。在大家的心目中国企病,就是疑似的大企业病。
由此,我想到中小企业,也会患上大企业病,也有一个防治大企业病的问题。
在组织上,有的中小企业设置了过多过细的机构,变成了小号的大企业。自以为是在强化职能、规范管理,结果,一个部门就是一口井,造成内部沟通和协调的成本加大,反应、决策和动作迟缓。中小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把相关职能放在一个部门,不必过于细分,其优势就在于可以合起来发力,且灵活敏捷。
在管理上,有的中小企业老板强势集权,中层不敢讲话,知识和信息不能在内部顺畅地交流和分享。照抄大企业的或书本上的流程,繁杂而形式。盲目使用许多不适用的管理技术,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制度不少但难以落实,要求很多但执行不力。中小企业应该使管理模式切实、简单,管理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管理方法本身没有对错,适合有效就是好的,核心是如何才能创造管理的绩效。
在文化上,有的中小企业缺乏创新变革的价值观念和持续创业的激情,陷入以往成功的路径依赖,经营多年却难有成长,死不了也长不大。中小企业应该看到自身的实力和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要不断地挑战和超越原有的绩效水平,每天进步1%,保持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企业这个组织在经营管理上都有共通的基本点,谁违背了规律也不会有好结果。但大小企业又各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优劣势,正如游击队和正规军。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困境。作为中小企业,要从自己实际的内部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谋划生存和发展之路。大企业不是因为大才成功,而是因为成功才大,所以,小企业不要还没大就先染上大企业病,这样就更难以成功。
201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