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端午财经 |
分类: 2012感悟 |
北京人称端午为“五月节”,当街上叫卖樱桃、桑椹时,空气中也开始弥散粽叶和糯米的清香。
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内涵最为丰富,活动最为多样,源起最为复杂的,当数端午。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一文,列出了典籍中120多处记载,他最终主张端午节滥觞于古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祭祀,但对此说也多有存疑。时至今日,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至于问到节日的意义,多数人会回答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当人们在讲述端午的故事时,都会说到,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其实,端午、粽子和赛龙舟与屈原无任何联系,这些故事本来就是一个传说。端午的一些习俗,早在屈原生前就已经形成。屈原是否五月五日投江,没有任何史料的明确记载。胡适说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鲍鹏山先生说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日本有些研究都竟怀疑历史上有没有屈原这个人。屈原的生平有太多疑点和盲点,就连为他作传的司马迁,也情绪激动,少有对其生平行踪的记录,却用大段的抒情议论来评价他的精神。
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是它的思想,不是他的功业,正是他的人格和精神。是那种九死而不悔的性情,是失败了也要坚守的精神。他信仰真理,为众人谋,敢讲真话,但没有人理解他、支持他,就连自己的姐姐。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失败了的英雄。物理的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就离人世而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2002年,我受到传说中人们将米贮入竹筒投入江中的启发。和同事们开发了八宝竹筒粽。这一做就是十年,现在每年端午前北京稻香村要生产供应20多万支竹筒粽。但愿人们在食用竹筒粽时,能更亲近感受屈原的故事。
2006年5月,第二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在湖南汩罗市的汩罗江边举行开幕式。组委会会前在江边建了一个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祭坛”。那一天上午一直下着小雨,我作为代表之一为祭坛落成揭幕。红绸揭开,那是一块硕大光洁的卵石,上边镌刻着镀金的两个大字“祭坛”。那时,江水滔滔,雨水飘飘,楚韵流淌,鼓乐齐鸣。我眼前浮现出屈子在江边的身影,油然生出一种沉重的庄严感。历史记住了这位老人,天地怀想着一个忠魂。
传说是想象、演绎和虚构,但传说中寄寓了人们的理想、希望和价值追求,端午、粽子、赛龙舟与屈原这个人在事实上有没有关系已经不重要。真的希望我们在端午这天,在品尝粽子的时候,在看龙舟竞渡的时刻,能够想起那个美丽的传说,能够对屈原精神有一种景仰。这就够了!
201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