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老和心老

(2012-05-16 11:10:06)
标签:

财经

分类: 2012感悟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93岁了。最近因为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

 

我到医院去看她,她说:“我没有病,我的心脏跳了93年,加上闰年跳了快一百年了。手脚还有歇息的时候,它不能歇,所以,它累了。”医生说:“年岁大了,心力衰竭带来房颤和心律不齐,功能无法恢复,只能维持,不要让它过累。”他们说的都是一个理儿。

 

谁都会变老,怎么躲闪也没用,这是人生乐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古时,人到66岁才称老。《晋书·食货志》记:“十二岁以下,六十六岁以上,为老、小,不事。”就是说,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和六十六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做事。孔子62岁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那是因为孔子有追求,总是不肯停下步来,愈是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愈要“赶紧做”。现在,人的寿命长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所以有人说:70岁以上才能称为老,70岁以下应算中年。可最近台湾一偶像剧创造了一个“初老症”的名词,自称有初老症的80后们还列出了只有上了年纪才有的50条症状。可见,年龄阶段不是老的唯一界限。否则,为什么有“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的说法呢!

 

我今年六十有五,从心理上尚觉年轻,但体力上却大不如前,有时,旁人一句:“您老人家……”算给我提了个省,我也老了。但我还在做事,不习惯停下来享清闲,更何况别人还认为我有点用。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生命在于活动,就像流水一样,越流动越有动感之美。每天仍是忙忙碌碌,但心态毕竟与情怀激烈的青壮年不同,更喜欢简洁的蕴藉、舒缓的节奏、宁静的氛围。对世事阅历得多了,听和看到的多了,更希望倾听内心的声音,静观其变,更愿意寻求内在的满足,返璞归真。这也是人老了的心理特征之一罢。

 

最近一个朋友介绍我去听孔太大师讲意念力的课程。据说,孔大师通过独门独派的秘法传授,运用神奇意念力大智慧揭示了生命和事物成功的终极规律,让人们了解到意念力是生命的核心根本力量。并说意念什么就出现什么、获得什么、拥有什么、形成什么。其实,不论你有多优质的意念力,生老病死,哪一样都少不了,不是几个刀片、几颗药丸就能洒脱下去的事儿。别人尝过的滋味,只不过会变个形式花样又挂到你身上。仅管每个人的感受会不尽相同,但来来回回的道理始终还是那几样。能真正做到达观知命、精神不倒、坦然面对就不错了。白居易说:“世界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人生这点事,谁个不明白呢?

 

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也是老,富了再老也是老。最近北京市民政局长吴世民说:“六十而立,八十成才,百岁创辉煌。”这不过是对积极、主动、科学养老原则的一种新表述,亦是鼓舞精神不要老,人老心勿衰。

 

我也还没成一个“老怪物”,也不想倚老卖老。“天意怜劲草,人间重晚晴”。老有所获是追求,老有所得是积累,老有所为是态度,老有所闲是艺术,老有所乐是境界。生命的意义靠自己把握,年岁不论长短,最重要的还是质量和水平。我们无法阻止身体的衰老,但我们可以调控心态的年轻。千万别自贴一个“老”的标签,总是暗示自己已经老了。如是,你可就真的老了!

 

2012年5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的执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