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2009-12-22 16:52:24)
标签:
杂谈 |
早年间,中国企业里有一种师傅制度。就是你乍到一个企业里,有2-3年的学徒期,领导会给你安排一个师傅。这个师傅不仅教你技术,给你讲应该怎么干活儿,而且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你许多工厂里的事儿。就是到一个科室里,也会给你指定一名师傅。
“文革”期间我以学生身份到北京第一机床厂装配车间去“实践”,车间领导安排我上镗床,就指定了一个师傅,我人生的第一个师傅,叫白雪菊,二十多岁,高高的个子,身体很健壮。她耐心地告诉我镗床主要是给加工件镗孔,教我开动机器的顺序,运转时要注意安全。每天上班时,她先开一张单子,让我到工具间去领刀具。抽空还带我去看车间的磨床、铣床、机床、刨床。给我讲关于一机床的许多故事。短短几个月,我增加了许多机加工知识,感受了产业工人的生活,白师傅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师傅制度是很古老的传承。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讲的师徒关系。因为师傅教你手艺,领你迈入社会生活的门槛,因此,师傅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尊重师傅,感恩师傅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糕点行内,就是靠这种师傅的口传身授,才一代一代地将制做工艺沿续下来。稻香村已经作古的几位老人,都和我讲过他们学徒的片断经历。过去到作坊铺子里学徒是很辛苦的,先要给掌柜的干零杂活儿,掌案子保守,轻易不教你技艺,大概是记住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就象猫教老虎,最终留一手“上树”是不肯教的,所以,那时学徒要“偷艺”,就是偷偷学,想办法学。
解放后,大部分企业还保留着师傅制度,但师徒关系,也伴随人与人新型关系的建立,更加合理和健康了。
而今天,师傅制度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既高档又专门的培训,还有从外国人那里学来的什么建立学习型企业。其实,一个企业的知识、经验,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有些变成符号(叫显性知识)存在公司的文件上,但毕竟还有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隐性知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仍存在员工的头脑里,感觉里。关于企业文化,就更不是几句口号所能传递的。但我们没有将这部分本来属于自己的不花钱的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起来,实在是一种浪费。
现在,食品厂准备实施师傅制度,编写了管理办法,按标准选择了一批师傅,组织了培训,还和徒弟签订了协议书。我看这个很好,并想就这件事表达三个想法:
一、有了制度不等于这件事就能做好。所有的人都要把他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儿,认识到这就叫“知识共享”,这样就能提高员工素质能力,看似“土气”的办法,其实很解决问题。有了制度要坚持做下去,不断总结推动,千万不能热闹一阵子,只走表面形式,要扎扎实实去做事。
二、师傅的选择是关键。“严师出高徒”,师傅自身能力差,又要求不严,怎么能带出高水平的徒弟。所以,师傅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一定要选好人、选对人,不然,就把徒弟带歪了。
三、徒弟要真心从师学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可以给你一些指导,但根本的还是徒弟要有学习意识,优秀的员工,没指定师傅,但他也会主动找个榜样,用心学,善于学,也进步很快,有个师傅,你不好好学,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