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
(2013-08-29 13:46:52)
标签:
进食习惯培养育儿 |
分类: 桐妈答疑 |
孩子认真吃饭,在家也能做到
可是幼儿园里她都能自己吃,老师说,饭菜吃光了,就是吃饭稍微慢一点。为了让孩子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我和老公不止一次和公公婆婆闹别扭,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建议,能让孩子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
桐妈解析:
案例中孩子在家与在园反差较大的饮食习惯,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两个不同的环境,一个备受关爱比较随意,一个充满集体生活规则,孩子自然会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差别自然地调适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行为主义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孩子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就是不自己吃饭的后果强化的结果:在幼儿园,老师不可能亲自给所有小朋友喂饭,规定的时间内不自己吃他就得饿着,为了避免这个后果,孩子只能自己吃饭;在家里,不吃的话爷爷奶奶就会过来喂,而且没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喂,拖延的时间再长也不会饿着自己,还可以引起爷爷奶奶的百般关注,这样一来,孩子自然没有积极主动地吃饭的动力!
如果上述说服爷爷奶奶的办法依然难以成功,就要从说服孩子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了,在这方面,家长不妨通过家园沟通,借助老师的力量,并适当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疗法,唤起孩子独立进食的意愿,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孩子从逐步养成独立进食的习惯。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孩子入园后,老师往往会取代父母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威人物”,对老师的话,他们往往会言听计从,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家长不妨请老师两方面的工作,双管齐下,唤起孩子独立进食的愿望:
一个工作是请老师多当着孩子的面表扬其他小朋友在家良好的进食习惯,唤起孩子对独立进食习惯的向往,进而模仿这种行为。这就是行为主义疗法中的“替代强化”,即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一般来说,老师表扬一个小朋友的某种行为后,其他小朋友也会效仿这种行为。
另一个工作是请老师直接对孩子提出在家独立进食的要求,为了增强效果,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邀请爸爸妈妈监督,及时跟老师反馈情况,表现的好则由老师及时表扬孩子,借以引导孩子巩固已经形成的习惯。
2、配合老师的要求,家长在家里也不妨做好强化工作,除了口头表扬外,还可以用“代币法”,通过跟孩子商议,制定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独立进食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可以是小红花、五角星,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然后跟孩子约定,“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换一件中意的礼物,以此提高孩子独立进食的积极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为了帮孩子尽快形成独立进食的习惯,可以特别强调行为的“连续性”,也就是如果孩子能持续出现某个目标行为,那么就加大奖励,因为“连续性”是形成习惯性的基础,如果孩子为了得到“代币”与“奖励”而连续保持某个行为,那么三个星期后该行为将逐渐成为习惯。
为了避免孩子独立进食的动机外化,独立进食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内化这种习惯,而不是凭借外在的刺激维持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间歇强化,并逐渐拉开间歇的时间距离,比如,开始的时候,两天给一次强化,再后来,一周给一次强化,再后来,一个月给一次强化…..使得孩子逐渐摆脱对外在强化的依赖,真正成为自己的习惯。
此外,与孩子共读相关的主题绘本也可以让孩子受到教育,起到调整行为的作用,家长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妨特意留心一下有助于孩子养成独立进食习惯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