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妈妈宝宝》之邀做的答疑
(2012-07-11 18:38:40)
标签:
妈妈宝宝早教专家答疑育儿 |
分类: 桐妈答疑 |
《妈妈宝宝》早教答疑
按:应《妈妈宝宝》之约做的答疑,刊于2012年第4期,谢谢刘老师的邀请,谢谢编辑的辛苦劳动!此系原文。
Q:我的宝宝8个月了,从出生到现在,睡眠一直不多,不像一般小孩睡的那么多,虽然人很精神,而且很好动,还是有点担心这样下去有什么问题,而且她睡的比较晚,现在每天晚上都要到10:30睡觉,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孩子睡的晚,容易兴奋,如果可以排除缺钙等微量元素的原因,成人不当的教养方式或家庭环境难逃其责,如果成人本身睡的比较晚,或者孩子上床前4个小时还在“睡午觉”,或者家里的环境不够安静的话,孩子睡的晚也是很正常的,可以通过避免白天太晚午睡、提早全家人的睡眠时间、固定睡前仪式等办法改变现状。
Q:我儿子刚1周岁,最近发现她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始自己用手使劲拍头,这两天更夸张,不愿意了就坐在地上,用手使劲拍地更或者用头撞地,不让他这样,他就不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A:宝宝突然变得很急躁,您可以先检查一下是不是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是出现了什么让她焦虑的事件,致使她对周围世界的掌控感受到了影响?
如能排除上述环境因素,就不要太担心,孩子变得爱打自己的头,很可能是有了自己的主张,语言却没有充分发展,难以很好的言传自己的需求,如果成人再猜不透孩子的心思,致使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原因,孩子需要寻找一种方式宣泄自己。如果是这种情况,您就需要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及时满足她的合理要求(但不是溺爱),以免让她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冷处理,让她自讨没趣,而且全家统一口径,别睬她,她就收敛了。
另外,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语言讲道理的时候需要十分注意表达方式,不要用否定句,因为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还不会“拐弯”,很容易把“不要撞墙”之类的句子理解成“要撞墙”等内容,此外,用语言制止这个年龄的孩子时,最好再配上相应的制止动作,有助于孩子更明了更直观地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
Q:我家宝宝1岁半了,平时我跟他说什么他都能听懂,可有一个问题,他好像不太爱说话,同龄的孩子大多很会说了,可他只会说一点,比如叫爸爸妈妈,说得很清楚,其它的都不说,急死我了,我告诉他,有什么事要说出来,可他理都不理,让我拿东西的时候就用手指……真让我心烦
A:首先请您放心的是,孩子说话有早有晚,孩子已经会喊爸爸妈妈,应该可以排除器质性的毛病,只是还没有到爆发的时间而已,我的外甥女瑶瑶两岁多才会说电报句,后来语言却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呢。所以,千万不要为此着急,否则,您越焦虑,孩子越有压力,越不容易开口说话。
放松心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1)提供丰富的日常刺激:平时多给孩子放些简单的儿歌,一起给她示范跟着念,或许能激起孩子的模仿兴趣。多用具体形象的短句跟孩子讲话,类似“你要吃橘子吗?”“苹果真香”之类的形象短句更便于孩子学会。(2)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平时如果孩子用手指提出什么要求,可以不必急于满足,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但不要逼孩子,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也许会有转机。(3)及时反应和赞赏。孩子从“会说话”到“爱说话”,成人的回应和鼓励功不可没。即使孩子说的句子很稚拙,也不要忽视了回应,让他们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特别是在他们学会某个词汇之后,如果家长能及时回应她的表达,并当场称赞她的聪明能干,孩子的学习热情便可能因此被强化。
Q:我的孩子一岁7个月,平时出去玩时,总想要别人的玩具和吃的。按说我总是定期给孩子买不同的玩具和吃食,应该不那么稀罕别人那些东西了呀,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
A:“隔灶的饭香”,孩子喜欢别人的东西是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外出游玩前给孩子准备一些平时爱吃爱玩的东西,一旦孩子犯了馋,就拿出来给孩子吃玩,这个时候,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放弃对其他小朋友吃食玩具的要求,接受父母提供的吃食玩具,万事大吉;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盯着别人的食物玩具不妨,父母拿出来的东西也不能转移她的注意力,这个时候,不妨建议孩子拿着自己的东西跟其他小朋友交换,一般来说,孩子总是对别人家的东西感兴趣,这种交换成功的概率极大。
当然,这些都是权宜之计,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才是根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开始,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或提出什么合理要求的时候,嘴上积极答应,行动上却故意放缓,到孩子身边后甚至可以跟孩子聊几句,说些“遇到什么问题啦?”“宝宝这么耐心地等妈妈,真懂事”之类的话,以此锻炼和强化孩子的耐心和脾气。久而久之,孩子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不再会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即时满足大哭大闹。
Q:我家宝宝现在23个月,一直想培养他自己穿脱衣裤和鞋袜,无论我用什么办法,都勾不起他学习的兴趣,老说“妈妈来”,怎样能让他肯学、学好呢?
A:孩子穿脱衣裤和鞋袜的能力,除了和自己的意愿有关,还跟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和是否掌握了技能要领有关,您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的精细动作是否已经发展到可以自己提上袜子穿上鞋子的水平,如果已经能够胜任各个分解的动作,就继续排查一下,是否您已经科学地示范了穿脱鞋袜的要领,有时候大人示范的动作不到位或者比较难于模仿,孩子也会罢工的。
如果您确信自己已经做了便于模仿的示范,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孩子的态度问题了,这个时候可以注意几点:(1)多鼓励。哪怕孩子比上次有一点进步,也及时分享孩子的惊喜,让孩子增加一份胜任的自信;(2)正强化。每次孩子能够自己穿脱,都及时夸赞,或者紧接着陪她做她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在自己穿脱鞋袜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间建立链接。如果孩子喜欢五角星之类的奖励,也可以用奖励的办法。(3)善用相关绘本。给孩子找一些关于相关习惯培养的绘本,陪孩子看,给孩子树立可供模仿的卡通榜样。(4)不代劳。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自己穿脱,而您培养她独立生活能力的意愿也比较坚决的话,就要下狠心,即使孩子罢工也不代劳,穿脱太慢也要有耐心。事实上,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都容易下不为例,家有老人的家庭,更是难以贯彻到底,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事太慢,就索性代劳了,或者看到孩子“坚决”不做,就沉不住气妥协了,这也是让孩子的好习惯难以固化的原因。这一点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对孩子的期待过高。
Q:我家女儿现在二岁10个月,最近一周发现她一个坏毛病白天有时说要去尿尿时还没走到尿盆处就忍不住的尿到裤子上了,大概每天都会有一次或是二次。每次都会告诉她不要憋尿,要是有小便就及时的去这样对身体不好。每次她也会答应着知道了。可做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有时看到她又尿到裤子里也忍不住的去训斥她可是还是不管用。不知道她现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A:从年龄判断,可能是孩子进入了佛洛依德所说的“肛欲期”,这个肛欲期一般出现在2-4岁,此时期的孩子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为乐,不排除喜欢憋尿的情况,如果家长能给予尊重,不动辄斥责孩子卫生习惯的倒退,这个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但如果成年人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太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大,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的次数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有的孩子几个月甚至半年多都不结束肛欲期,孩子的性发展就出现了停滞状态。
一般孩子都会经历过这个阶段,顺其自然吧,不要训斥孩子,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心理发展环境,反而更容易帮他度过这个时期。
Q:女儿佳佳现在将近31个月,特别爱缠着我,只要我们一回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妈妈陪伴。当然,如果来客人,或有其他的人,就不缠着我。我的问题是:孩子总缠着我,是否不利于她的独立性发展?如何能让她不太缠着我?
A:首先,以我个人的育儿体验而言,孩子在3岁之前黏人都不能算太异常,我的女儿桐桐原来也挺黏人的,现在就不了,有时候自己坐在那里涂涂画画,我过去都怕我打扰她呢。所以,您先放宽心,孩子黏人,有时候是特定年龄段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情感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之故,不管是何种原因,还是尽量让孩子去黏吧,不要担心放手让孩子黏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只有在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满足,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
其次,对于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而言,不黏人常常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足够吸引她的玩具,足够的活动空间,或者有小朋友相伴等等,如果这些条件难以具备,那么期待孩子独立地去打发时间的确有点勉为其难,是否可以尝试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准备好看的图书或玩具,多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或串门?让孩子能够体验到离开妈妈独立活动的快乐,或许就会少粘您一点了。
另外,也可能,由于您一个人带孩子,下班后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对您要求太高,因为可能还有许多家务要做,但建议您,回家后再忙,也要尽量先预留一段跟孩子亲近和互动的时间,让孩子确认您的爱,否则,您回家就急于丢开孩子去做其他事,孩子很可能认为您不够爱她,当然更要想办法黏住您确认对她的爱了。平时也是,多对孩子说我爱你,多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到,无论多忙,您都是爱她的,则孩子心里就踏实了,就不用急着粘着您讨爱了。
Q:我的儿子33个月,总喜欢爬上桌子上玩我的护肤品,两个小手粘得满满的,都被他浪费了好几套了,最怕的是被他吞入肚里。可是我先后采取了转移注意力、讲道理、树立榜样、凶他甚至打他等各种办法,都改不了她这个坏毛病,不知怎么办了。
A:0-6岁的孩子,还处在空间敏感期,喜欢爬上爬下、扔来扔去、钻进钻出、东摸西动,在这个“多动”的过程中,孩子逐步体验着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空间要素,建构关于空间的概念。所以,近三岁的孩子爱爬高取物,实际上是空间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这一年龄特点。
但由于孩子对这个敏感期的体验是通过不停地在空间里活动进行的,往往很容易触犯安全的雷区,让家长担心,遇到这种情况,最妥当的做法不是制止孩子行动,而是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凡是不希望孩子拿到的东西,就不要出现在他的视野之内,对于暴露在外难以移动的障碍物,则可以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通过讲道理进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少用否定句或者长篇大论,用最简单的语言正面地表述出孩子能懂的意思即可,否则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似懂非懂。
当然,即使孩子能懂的道理,也不要期望值过高,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明知故犯的情况很容易发生,最妥善的做法,还是安全的环境布置。
Q:孩子很排斥爸爸,只要一见我,就不要爸爸了,东西也不让爸爸拿,还打爸爸。我以为是爸爸少和他玩游戏,就故意制造机会让爸爸和他玩,可是只要我不在,他们相处得还好,我一回家,孩子反应就不同了,还是一样排斥爸爸,这可怎么办呢?
A:三岁之前的孩子,由于与母亲之间有着天然的母婴连接,会让他们对母亲有着不一般的亲近感,见到母亲就不要爸爸很正常的,妈妈要理解这一点,不要把孩子的行为看的很不正常,我的女儿桐桐也喜欢妈妈,排斥爸爸,但妈妈不在的时候,爸爸又成了最亲的人,所以,孩子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都是比较意义上的,并不是孩子绝对地讨厌爸爸。
您的做法是对的,尽量让爸爸参与孩子的游戏,这对三岁之后的男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一来这个时期的男孩子可能经历一个俄狄浦斯情结,对爸爸产生排斥心理,对妈妈则非常亲近。这个时候就不能由着孩子亲近妈妈了,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与爸爸多接触,否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不利。二来孩子在建立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同性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哦!
Q:女儿3岁前是由奶奶带大的,现在孩子3岁了,我把她接到身边上幼儿园,晚上我带她,每隔10天左右就回奶奶家住上几天。可是每次从奶奶家回来,小家伙的情绪都特别的不好,低落、爱发脾气,请问女儿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
A:孩子三岁之前是奶奶带大的,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基本是跟奶奶在一起的,对您来说,就错过了三岁之前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孩子跟您之间的依恋关系应该不会像跟奶奶那样牢固,三岁从奶奶那里接过来之后,尚未巩固与您的亲子关系,就面临了入园这个事实,这对孩子来说,应该属于生活环境的大幅度改变,一方面她原有的生活秩序被破坏,另一方面她跟奶奶之间的依恋关系被空间阻隔,新的依恋关系又还在形成之中,出现一些缺乏安全感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但我相信,只要您尽可能给孩子情感满足,善于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让孩子确认您无条件的爱,孩子终会成长一个情绪稳定的小公主。只是这需要时间,需要您等待用爱浇灌的结果。
Q:我女儿31个月,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身体健康,语言发育很好,手部精细动作还可以,就是会走路后我就发现她的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是不是以前爬的太少?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