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抱不抱?
(2010-08-04 10:12:09)
标签:
哭闹拥抱高需求儿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宝宝哭闹抱不抱?
按:本文应《亲子》杂志之邀所写的“亲子1+1”专栏稿,发表于2010年第8期,案例系《亲子》杂志提供,此系原文,上刊时有修改,顺便谢谢思思编辑的劳动!
案例提供/Sunny
在没生牛牛之前,很多长辈告诉我宝宝一开始哭闹时尽量不要去抱他,以免养成他爱让人抱的坏毛病。牛牛生下来的第一晚,隔两个小时就要哭一下,在尝试了看尿不湿、喂奶、喂葡萄糖水、解开一层小宝贝透气……一系列的方法无果之后,只能把他抱起来,这一招还真有效,抱着抱着就不哭了。虽然把前辈们的教导铭记在心,到这实践上可真是没辙。
从此以后牛牛每当哭闹必须要抱起来哄着才能歇下来,睡觉也要抱着哄着才能睡着,即便他很困了,也还是要闹。牛牛外婆把这归结为牛牛出生的第一晚没有养成好习惯。之后我们也尝试着在他哭闹的时候不去管他,可他越哭越凶,这么小的婴儿真的是有脾气?是不是再长一点时间不去管他,以后他就不会把哭闹当成一种“武器”?
牛牛妈实在不忍心放任牛牛哭闹不管,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很权威的育儿书上说,三个月前的宝宝不会没有理由的哭闹,在他哭闹时还是需要抱一抱的,一来是给他以安抚二来这么小的婴儿过度的哭闹有时会引起疝气。这样牛牛妈更是找到抱牛牛的借口。
在这点上西方的育儿方式估计和我们的不太一样,一个混血儿的妈妈每次看到牛牛妈,都告诫牛牛妈不要抱牛牛,一方面对他的脊椎生长不利一方面太宠着他了。牛牛妈实在是没辙了,对于像牛牛这样比较爱闹的宝宝,到底要不要抱呢?
宝宝爱被大人抱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来的习惯所养成的呢?
桐妈解析:
牛牛妈的困惑在新手妈妈中间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来说,我们这一代新妈妈,接受的大多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亲密育儿观”,而通常带过好几个子女的老人则可能更习惯于“放养”孩子,以至于在“要不要频繁抱孩子?”这个问题上,观念的差异在所难免。
那么,谁是谁非呢?我的意见是:爱他,就多给她一些拥抱吧,当然,有些细节也不妨注意一下。
首先牛牛妈需要明确的一个认识是:孩子生而具有不同的先天神经类型,因此生命状态和情感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生来就比较皮实、好带,有的则比较敏感,无论大人怎么小心伺候都难以随她心意,而且哭闹常常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后者,就是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夫妇所称的“高需求儿”,不排除牛牛就是这样的孩子。但不管对于哪种孩子,无视他们的需求都会引起两种可能结果:一个是孩子因为需求没有满足而哭闹的更甚;另一个是孩子在屡次用哭闹求助无果之后,渐渐就会放弃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确会变得安静了,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认为父母等照看者是不可信任的,从而难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而且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也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孩子用哭闹表达的情感需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她就会变得更开心和平静,更专注地与环境互动,更顺利地成长。
不排除经常被抱的孩子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比较粘妈妈,但这并不是无限期延续下去的,因此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养成了爱抱的习惯就强行终止她的这个“偏好”,用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话说,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情感的满足后,就会自然地走向独立,成为一个对这个世界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乖”孩子。另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对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宝贝健康得多。
当然,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度,这个抱的“度”该如何把握呢?我的意见是:如果有需要,一岁半以下的宝宝是可以经常抱在身上的,特别是对那些剖腹产的宝宝而言,因为这类宝宝不曾经过产道挤压,触觉发展可能相对不那么充分,更需要与成人的肢体接触。当然,宝宝会爬或会走路之后,特别是对再大一点的宝宝来说,出于多让他们运动的考虑,可以多鼓励他们自己活动。但一旦宝宝明确表示出拥抱的需求,我们还是可以坦然将他们抱起。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即使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跟我们撒娇,索取我们的爱抚,我们也不妨每天给他们几次拥抱,特别是在他们不开心时,适当的肢体接触可以传递我们的爱,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孤单地面对这个世界的。
抱孩子的两个注意事项:
1、对于几个月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而言,抱的时候最好少些竖直的动作,因为此时的孩子,脊柱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容易产生生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2、男孩子同样需要拥抱,在我们身边,常常会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教养男孩子不能婆婆妈妈,应该把他们当“男子汉”来对待,不能表示过多的亲昵,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性别意识。其实不然,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样需要通过肢体接触获得情感满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男孩子的情感比女孩更为脆弱,需要更多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