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孩子的“恋物癖”

(2010-08-03 15:30:04)
标签:

恋物癖

安全感

交往需要

长大情结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也说孩子的“恋物癖”

 

2010-8-3

桐桐出生于2007729日,现在3岁零6天了

 

前些天,收理换季衣服时,在柜子里找出来一个桐桐小时候玩过的布娃娃,谁知道小家伙看到这个布娃娃后,立马迷恋上了她,从此特别喜欢和布娃娃一起玩,睡觉时也要抱着,睡醒以后,如果发现布娃娃不见了,就会闹着找,不仅在家里玩,到奶奶家时也要抱着,甚至还会带到幼儿园,跟爸爸回家时,也经常是抱着布娃娃……

 

小家伙的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一个词----“恋物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恋物癖,而是我对孩子过于偏爱某个物体的一种描述),应该说,在这之前,与一些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并非没有面对过这类问题,但由于那个时候没有机会亲验孩子的这一行为,很多时候我都是在从安全感角度考虑这一问题,而且,说实话,对于这种行为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在没有近距离观察桐桐的行为之前,我心里并不是很有数,但近期桐桐的这段布娃娃情结,让我有了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现在我就谈谈对这个话题的最新认识:

 

一、恋物癖跟安全感的缺乏有一定关系,但只要及时发现并干预,后果并不是那么可怕

虽然迷恋上布娃娃的桐桐并没有明显的异常行为,但反思自身的教养不足时(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习惯先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适当),我还是考虑到了安全感这个视角,因为桐桐迷恋布娃娃的这段时间,也是我最忙乱最狼狈的日子,出版事宜把我搞的手忙脚乱,工作方面又千头万绪,一时间生活节奏大乱,下班后陪桐桐的时间也有点少了,陪桐桐读完睡前故事,有时候就累的沉沉睡去,大约是感到了我的“疏远”,桐桐偶尔便开始有意讨好我,用手搂住我的脖子,说着“妈妈,我最喜欢你了!”、“妈妈,我好爱你啊”之类的甜蜜话,疲惫的我,却有时候难以给出让自己满意的回应,但这还不是糟糕的极致,24号那天,大约由于压力过大,一向自以为健康的我竟然晕厥过去,从此又接连几天跑医院做各种检测,还没有找到理想的结果,又患了感冒…….在这期间,照顾孩子的重担当然更多地落在了桐桐爸身上,从这个角度考虑,桐桐对布娃娃的需求,部分便可能源于对母爱不足的焦虑,意识到这个可能后,我便开始有意多给桐桐一些天使时间,做到只要桐桐在家就全心陪她,和她一起做她最喜欢的事情,比如捉迷藏、装扮幽灵、过家家,以便让她在快乐的玩闹中宣泄内心积压的负性感受,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补偿措施让我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那就是对布娃娃的迷恋不那么明显了,不仅白天不再抱着布娃娃出门,回家后也不是时刻想着布娃娃了,虽然偶尔睡觉时还会找布娃娃,但已经不是那么频繁了…..

 

友情提示:再严重的恋物癖,也会有个开端,如果父母在这个开始阶段明察秋毫,及时干预,就可能防止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二、恋物癖也可能源于孤独,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了真正的交往意识的孩子而言。

桐桐迷恋布娃娃的这段时间,也是2-3岁之交的她明显有了对小伙伴的交往需求的阶段,就像我在前面博文里提到的那样,她不仅特别“迷恋”本班的一些小朋友,还一度为凯凯哥哥的到来而欢呼,因为凯凯哥哥不到我们家来做客,她还失望的眼泪汪汪,凯凯哥哥在的那几天,她甚至兴奋地不想上幼儿园,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跟我们谈论交往方面的话题,比如“我有想念凯凯哥哥和妞妞姐姐了”、“我今天又认识一个新朋友”、“今天孙卿杨没有去幼儿园”等等,。

交往意识如此强烈,现实中的交往环境和交往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但内向的她还不能放开交往,奶奶家里一度有熟悉的凯凯哥哥和妞妞姐姐,但不能时时在身边,而且,凯凯哥哥和妞妞姐姐很快就回去了。想念瑶瑶表姐等其他熟悉名字的小朋友,却没时间见面,失望之余,布娃娃变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跟布娃娃一起过家家,一起说话,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享受着跟这个“小伙伴”交往带来的快乐!

这个论断的另一个依据就是,据我个人的观察和生活经历,农村的孩子是很少有“恋物癖”的,孩子的恋物癖更多的是城里的现代病,这大抵就是因为,农村的孩子,从来不缺乏玩伴,而城里的独生子女,则大都是孤家寡人的小皇帝,即使父母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爱,也难以代替他们对交往的需求,布娃娃等恋物情结自然就有了市场。

 

三、孩子对某类物品的迷恋也能折射出她的“长大情结”,需要家长予以尊重。

在观察桐桐恋物行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是在过家家的游戏中,还是在一般的游戏中,布娃娃总是扮演了一个弱小的妹妹或宝宝角色,桐桐则是一个大姐姐或者小妈妈,她照顾布娃娃,给她穿脱衣服、给她讲故事、给她盖被子、搂着她睡觉、对布娃娃的不乖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说些“布娃娃今天在幼儿园里又打人了,我让她不要打人,别人会疼的”、“我给布娃娃缝了个衣服,但是她不肯穿”之类的话,无疑折射出了小家伙的“长大情结”,在相对强大的父母面前,这种“长大情结”难以充分释放,布娃娃的存在,则成了她“长大行为”的演练场。

基于这个考虑,我进一步认为孩子迷恋的对象不同,背后的心理动因也可能不同,比如,那些迷恋小袜子、小被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对孩子,很可能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更大一些,迷恋小汽车、恐龙等玩具的行为,则很可能缺乏交往条件、孩子不得不寻找精神寄托的因素更大一些,而把布娃娃等带有生命象征意义的物件,则可能更多地因为孩子是释放交往需求和长大情结。当然,很多时候孩子的恋物行为都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只是这其中可能有一个主导因素罢了。

 

四、如果孩子的恋物的同时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正常,就不要盲目紧张,但要注意随机干预,而爱是最好的治疗之道。

不管孩子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恋物,我觉得只要孩子在恋物的同时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正常,即,并没有因为恋物就变得孤僻或出现其他异常行为,就不用大惊小怪,事实上,很多孩子在某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对某个物品的依恋,有些还纯粹基于日久生情,而他们的后果,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么大,我写这篇文章的之前,碰巧跟表妹聊天,当时表妹看到桐桐喜欢布娃娃时,还说,以后真该给她买个大布娃娃,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一个布娃娃,老是抱着她睡,抱到好大,如此说来,这个小表妹也是有点恋物了,但事实上已经上高二的她各方面的发展十分正常。

当然,为了防止孩子恋物成癖,有意识的干预还是必要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些原则却是通用的:

1、及早干预,最有利于将事态消灭于萌芽之中;

2、 治本胜于治标,有的妈妈发现孩子过分依恋某个物品之后,轻则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做法,重则采取扔掉甚至批评孩子的做法,虽然都可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但我认为这种外在的干预很可能治标不治本,而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则是细心观察孩子恋物背后的心理需求,比如,是否孩子缺乏安全感了?是否孩子的同伴交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否孩子的长大情结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等等,如此,对症下药地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要比浅表地解决表面问题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3、不管是何时开始的干预,不管是何种解决方式,父母发自内心的爱,都是不可或缺的“特效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