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关系知青寄养遗弃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闲话亲子关系
2010-5-5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9个月6天了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主要是受了几类案例的触动。
第一类案例是耳闻目睹的一些知青子女的故事,相对熟悉的主人公是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很帅气,行为却有点怪:一,上海的房子这么贵,他却宁愿花钱租房子也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二,快40岁了,却一直是单身状态,由于长的帅,工作单位又体面,很多人要给他介绍对象,他却一概拒绝,说不想谈。后来从其他同事有意无意的闲聊中,便了解到他的更多情况,原来,他的父母当年是知青,由于插队的生活比较艰苦,就把他送回上海的老人家里抚养,可以说,他基本上是跟着老人长大的,跟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这么说,拒绝跟父母一起生活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是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像他这样从小就缺少爱的男人,按理说应该向往爱情才对啊,可是他竟然选择了逃避!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心理分析的文章才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篇文章关于“母爱与恋爱模式”的段落中有这么一段话:
逃避型爱情。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王国荣分析,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原来,幼年期被“寄养”的经历不仅会让亲子关系发生疏离,还可能造成婚恋方面的隐患呢(虽然这不是绝对的)。同篇文章还指出,幼年期的亲子关系模式还将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看到这里,不由地联想起去年发生在文化花园的“杀妻跳楼”惨案,知情人谈论起来都有意无意地点到里面的女主人公是知青子女。听了不禁感到有点心酸,“知青时代”的生活隔离了多少父母与子女,造成了多少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隐患啊!
由此看来,亲子关系还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而心理学研究中关于“童年时代,特别是三岁之前是形成健康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的判断更是不可忽视,不过,话再说回来,是否只要父母有机会和童年期的孩子朝夕相伴就可以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呢?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儿就有一个反例:
Y先生是个可以称的上教育家的人物,退休前曾任上海的某大学校长,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个前辈。前段时间读他的自传,数次被他忘我工作、公正廉洁、不计得失、活得老干到老的高风亮节感动,自传中还提到了家人对他的支持,其表现之一就是在爱妻去世之前,他几乎没有陪家人看过电影,而家里的大小琐事基本都是妻子一个人承担的,一双儿女也极其理解他的繁忙,几乎没有给他添过什么麻烦。看到这些描述,我就在想,不知道在他的儿女眼中,这个老爸是否称职可亲呢。无巧不成书,前几天有幸听他儿子聊起和父母家人的关系,得到的答案却有点可惜,即,对于这样一个工作狂爸爸,儿子谈起来非常失落,甚至隐隐约约地有点怨恨,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惋惜的同时,也感到非常理解,Y先生虽然有机会和孩子朝夕相处,但繁忙的工作占据了他的大部分心思,妨碍了他对子女的感情投资,亲子关系的建立自然就不会那么顺畅了。
如果说完全“寄养”的亲子互动模式会让孩子产生遗弃感而疏离父母,朝夕相伴的亲子互动模式也不能必然保证一个良好的结果,除非父母用心地进行感情投资,那种“若即若离”的亲子互动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即,父母把孩子寄养在其他代养人家里,却能够和孩子保持联系者。显然同样不会有绝对的答案,但有一种模式却让我看到了积极的结果,源源妈与孩子的关系便是一例:
由于双双在职场打拼,源源父母一度无力顾及孩子,孩子在三岁之前有段时间便被带到江西爷爷奶奶家,听到源源妈讲到这个插曲,说实在的我有点吃惊,因为在我看来,源源和他爸爸妈妈的关系是那么亲热自然,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被“寄养”过的孩子。于是我试探地问:“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后,你们相处的还顺利么?”“很好啊,一点障碍也没有!”源源妈笑着说,大约是看到了我疑惑的眼神,她接着补充道:“源源在他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我们每个月都回去看他一次的”。“每个月?”我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海离江西那么远,那该多辛苦啊”!“是啊,的确很辛苦,礼拜五晚上要坐9个小时的大巴,周一回来还要正常上班,去的时候还要拎大包小包的奶粉、玩具等等。但事实证明这种频繁的探望让我们和孩子变得特别亲密……..”。
源源妈分享颠覆了我原来的偏见:在没有听到这个案例之前,我原以为那种若即若离的亲子互动模式是不可能产生良好亲子关系的,没想到只要父母用心去经营,仍然可以得到一个这么好的结果!
后来又看到一则关于童年影响的心理分析文章,才知道这不是不可能的,这则文章说:
儿童期,父母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上全托幼儿园都不是理想的选择。如果是城市双职工家庭,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可以考虑让爷爷奶奶来家里带。即便是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也要经常去探望孩子,或者给孩子打电话,让他听到父母的声音;爷爷奶奶可以经常跟孩子谈论父母,加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总而言之,人为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联系和沟通,将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看来,良好的亲子关系真是没有统一的生成模式,取决于很多条件,但下列命题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1、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至少在童年期能和孩子朝夕相处,且能真正用心地和孩子互动,营造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2、如果被迫把孩子寄养在老人或其他人家,一定不要忘记保持和孩子的亲密联系,孩子是通过感觉和父母互动的,如此,尽管她无法每天都赖在父母怀里撒娇,却可以由此确信父母对他的爱!
3、不管不问的“寄养”无异于遗弃,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即使长大后能够回到父母身边,他们与父母的隔阂也难以完全消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