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咬人”行为
(2009-12-04 14:12:52)
标签:
桐桐妈育儿早期教育两岁咬人口腔敏感期交往技能 |
分类: 早期教育 |
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十九)
----她为什么爱咬人?
前天晚上,在床上搂着宝贝玩,娘俩正嘻嘻哈哈地玩闹的时候,小家伙突然张开嘴巴对着我的脸“咬”了过来,开始我以为小家伙要亲我,就乖乖地把脸送给了她,没想到小家伙下嘴就是狠狠的一口,疼的我差点弹跳起来,如此激烈的反应显然把宝贝吓呆了,怕她给吓着了,我忙捂着脸换了一种相对好玩的反应,“oh, man!”这是宝贝最喜欢的《多拉》台词之一,见她的表情稍有放松,我又加上一句“宝宝,妈妈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咬的”,没有想到的是,大约我瞬间多变的表情把宝贝给逗乐了,小家伙随即又张牙舞爪地对着我啃了过来,吓的我连忙躲闪,谁知这一躲闪,小家伙竟然急了,哭闹着扑了过来,一副咬不到妈妈不罢休的样子……..
之所以先录入了这么一个案例,并非因为宝贝的咬人行为对我来说是什么新鲜事,而是类似的行为我已经观察到多次了,由于小家伙的口腔敏感期已经过去,理论而言,通过咬人来探索的行为应该已经基本消失才对,可是这小家伙却多次被我逮住“动口”咬人,甚至咬自己的手:有时候是生气的时候咬,咬不到不罢休;有时候是发呆的时候咬,咬的人瘁不及防;有时候是高兴的时候咬,把人咬急了还乐的她咯咯笑;有时候跟妈妈撒娇的时候,也会突然来一口…….
虽然没有从道德层面去评价宝贝这一行为〔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行为都不宜如此“上纲上线” 〕,还是从心理发展角度进行了关注,在解读宝贝这一行为的过程中,随着资料工作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宝贝的现象不是特例,相当多的妈妈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特撰文一篇,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应该说,在孩子探究世界与习得生存技能的过程中,口腔这个器官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度是孩子感知事物、获得表象、探索世界甚至获得精神愉悦的一个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通过口、齿、唇的运动锻炼了咀嚼功能,并为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具有心理发展意义的口腔器官的运用,一般会随着口腔敏感期的消失在一岁左右中止,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岁孩子的咬人现象是值得重视的,但也不必恐慌,因为咬人背后的种种原因表明,这种现象仍然是值得宽容的。
下面就简谈一下两岁孩子咬人的可能原因及对策,家有“利齿”宝宝的妈妈们可以对照着观察一下自家宝贝或反省一下自身的教养行为,并对症下药:
1、长牙
原因:长牙期的宝宝由于往往由于乳牙萌出时刺激牙床而出现牙痒现象,而孩子的20颗乳牙一般在2-2.5岁出齐,所以,如果两岁的孩子出现了咬人现象,父母应该优先考虑是否在长牙。
对策:给孩子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供他们咀嚼,借以缓解出牙期的不适,减少孩子的咬人冲动。
2、口腔敏感期没有充分发展
原因:孩子一岁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口腔敏感期,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塞进嘴巴里进行探索行为,但有的成人怕这样不卫生,看到孩子用嘴巴咬东西就会制止,以致孩子的口腔探索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滞后或补偿的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喜欢咬人。
对策:给孩子提供不同质地、硬度、味道、形状的干净东西,供他撕咬和品尝,以补偿孩子错失的探索机会,但也有时候,孩子觉得皮肤之外的东西“不解渴”,果真如此,我们也不妨牺牲一下,拿洗净的胳膊等痛觉不明显的部位让她咬几次,不要担心孩子会上瘾,就像孙瑞雪老师所说:“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3、用咬人来表达爱意
原因:两岁的孩子,尽管交往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交往技能却没有相应地发展,以至于把咬人作为表达爱意的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经常被爸爸妈妈亲吻的小朋友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被采用,因为小家伙被爸爸妈妈亲吻时感觉很好,于是便模仿着去亲爱别人,但由于尚不懂得如何把握“亲吻”的度,结果把牙齿也用上了呵呵。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相信,随着孩子交往技能的发展,用咬人来表达爱意的行为会渐渐消失,另一方面,也不妨通过积极引导或避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示范让孩子放弃或忘记这种表达方式,比如,跟孩子在一起时,尽量别再用亲吻来表达爱意,以免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模仿,并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进行指导。
4、好奇心作怪
原因:两岁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连他人的表情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探究之列,如果哪天小家伙无意中基于其他原因咬了别人(比如,基于表达爱意的良好初衷,或者牙齿痒痒),碰巧发现被咬者的应激反应很好玩,就很可能恋上这种捣鬼的感觉,借以观察千变万化的表情。
对策:既然孩子是因为好奇而咬人,就不妨拿更新奇的事物来转移她的注意力,如果再不奏效,就索性严肃地告诉孩子,“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咬的!”并果断地用行动制止,很可能开始孩子会不听劝告,甚至会哭闹地坚持,但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接受“人不是用来咬的”这个“探究结果”。
5、无聊或发泄情绪
原因:像大人一样,孩子也有无聊或郁闷的时候,由于幼小的他们尚未掌握理性的宣泄渠道(不像我们成人可以通过唱歌、写博客、打牌之类的活动释放自己),咬人有时候就成了发泄的方式。
对策: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的消极情绪而减少咬人机会,当然,如果孩子仍然有因情绪而咬人的机会,在上述转移注意力、劝导等处理办法无效的情况下,就耐心倾听孩子哭吧!
附:本系列其他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