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嘴甜”宝宝培养方案

(2009-12-04 08:47:33)
标签:

桐桐妈

育儿

礼仪教育

分类: 早期教育

 

按:本文是应《亲子》杂志之邀写的“命题作文”,文中的案例是杂志社给的,要求我从礼貌教育角度进行剖析并给出对策,文章刊登于20096月刊,顺便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感谢思思编辑的劳动!

 

嘴甜宝宝培养方案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个人见人爱,嘴甜、爱叫人的宝宝。但是有很多父母平时却忽视了对宝宝这方面的教育,一旦当他们要求宝宝叫人时,有些宝宝往往不知所措而不肯叫人。但如果家长把宝宝不叫人当成一个严重问题来看时,就会加剧宝宝的不自在。特别是家长当面强迫宝宝叫人的时候,宝宝反而会感到很难堪。所以值得提倡的是家长事前就可以对宝宝进行礼貌性教育。

 

案例:

亮亮两岁了,一天吃完晚饭,我带着亮亮在小区里溜达时,正好遇到一位邻居。“亮亮,快叫阿姨好!”亮亮摇摇头,表示不想叫。“亮亮乖,要懂礼貌,快点叫阿姨!”没想到亮亮就是不肯叫,还别过头去。我当时觉得有些尴尬,怕那位邻居以认为我不会教育儿子,便大声对儿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你叫人为什么不叫?”亮亮好像吓到了,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当时的我真是又生气,又尴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桐妈分析

如果可以排除性格、叛逆、情绪不佳等方面的原因,则可以说案例中的尴尬情景是宝宝缺乏基本的礼貌意识造成的,可能是父母事先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遇到熟人又拉着宝宝“仓促上阵”,事先没有接受过相应教育的宝宝不知道遇到熟人应该问好的道理,选择了本能的排斥,妈妈出于面子考虑,又迁怒于宝宝的“无礼”,以至于场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不愉快,宝宝很可能会把跟人打招呼这项礼貌行为与消极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今后对他进行礼貌教育还可能会变得困难。

 

帮助策略

宝宝虽然自控能力差,容易受本能、情绪、主观喜好等因素支配,但如果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基础的礼貌性教育,包括问好、说谢谢、再见等礼貌行为,让礼貌意识融进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变成“小绅士”或“小淑女”,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宝宝不讲礼貌的尴尬场景出现。

 

桐妈支招

方案1: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言传身教

学前期的宝宝虽然尚难听懂大道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特别强,而且容易在家长的影响下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基于他们的这个年龄特点,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言行示范,久而久之,宝宝便会“偷学”了去。因为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举止和面部表情,1周岁的宝宝已懂得在陌生环境下观察父母的表情了。为了加强效果,您还可以在做出示范行为后,及时用语言提示宝宝可以那样做。比如,您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说完“谢谢”后可以借机对宝宝说,“别人送给我们礼物,我们要表示感谢”。

除了规范自己的言行外,您还可以在生活中就地取材,结合具体的场景对宝宝进行随机教育。譬如看到客人说你好,需要别人帮助时加上等等。通过多次重复的随机教育,宝宝不仅可以学到礼貌待人,还可以养成谦恭礼让、与人为善、尊重别人的行为习惯。

 

方案2:给宝宝树立“卡通”榜样

鉴于现在的宝宝大多交往圈子较小,您在言传身教之外可能难以找到可供宝宝模仿的同龄榜样,这个时候便不妨把宝宝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礼貌教材,像《乐智小天地》中的巧虎、《嘟嘟熊画报》中的嘟嘟熊等一般都是比较正面的角色。您可以在陪他们观看节目或绘本时,及时地对他们的行为做出点评,比如“巧虎这样多乖啊”、“嘟嘟熊这样做就对了!”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去模仿他们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宝宝便容易自觉地把这些卡通形象作为学习榜样,您和宝宝之间也容易因此形成一种默契,一旦发生例外情况,随机教育也将省力很多。比如,遇到宝宝拒绝打招呼的场合,有时候只要您提醒一句“乖宝宝,巧虎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宝宝便会“良心发现”,表现出相应的礼貌行为来。

 

方案3:多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对于宝宝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明白了这一点,您便可以多多借助角色扮演游戏来帮助宝宝懂得礼貌知识。比如,您可以就儿童绘本上的某个礼貌故事跟宝宝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如《嘟嘟熊画报》中有一篇“嘟嘟熊上学校”,讲的就是嘟嘟熊在上学路上遇到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和叔叔时主动打招呼的故事,父母便可让宝宝扮作嘟嘟熊来玩这个角色游戏,让宝宝从中体验做个礼貌宝宝的感觉。如果宝宝喜欢,还可以让他们反过来扮演故事中的叔叔阿姨等角色,通过这种换位后的游戏,宝宝将再次体验到被人尊重的感觉。

通过此类的角色扮演游戏,宝宝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礼貌常识,还可以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

 

方案4:及时赞赏宝宝的礼貌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不经意出现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强化,就可以使这种行为反复出现,以致内化为习惯。在培养宝宝礼貌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这样做。比如,每当宝宝做出符合礼貌的行为时,您可以及时地用翘拇指、鼓掌甚至亲吻等方式表示赞赏,这样宝宝就可以从中得到讲礼貌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正向的强化,对他们养成礼貌行为很有助益。

 

方案5:宽容宝宝独特的表达方式

有的宝宝属于性格比较内向的那种,看到外人比较容易害羞,特别是看到陌生人,除了微笑之外,总是羞于开口说话。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强求宝宝,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只要宝宝在以他惯常的友好方式做出反应,哪怕宝宝不开口,您也不必强求。本来,宝宝面对他们认为的陌生人,一个正常的宝宝就会有警觉的反应,对一个容易害羞的内向宝宝来说,跟陌生人打招呼更是一个需要超越自我的过程,他需要时间来调适自己。因为成人眼里的小事一桩,对于宝宝来说却可能是天大的挑战。试想,一个性格内向的成人,让他跟陌生人打招呼尚且感觉困难,怎么能期待宝宝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呢?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给宝宝时间,不要急于把一个内向的宝宝变成一个嘴甜的宝宝。

 

方案6:化尴尬场景为教育契机

遇到宝宝拒绝按照礼貌要求言行的情况,父母最好不要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当场让宝宝“难堪”,那样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宝宝容易因此把讲礼貌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进而产生对这种礼貌言行的消极态度,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更加容易逆反。所以,比较妥善的做法是以宝宝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化尴尬为教育契机。

比如,上述案例中的问题便可以这样处理:当宝宝拒绝跟阿姨打招呼时,面对等待回应的阿姨,家长可以先“替”宝宝跟阿姨打招呼。一般而言,听到妈妈替宝宝说的“阿姨好”,阿姨就反过来跟宝宝回招呼,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被阿姨招呼的宝宝不仅可以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从妈妈那里学习到如何跟别人打招呼,甚至“反思”自己的不足,妈妈也可以在事后及时对宝宝进行相应的礼貌教育。相信几次这样的反复之后,宝宝再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以往金口难开的状态定会有所改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