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不同的小花,全都倒挂着,好似一群娇羞的姑娘,不敢抬起头来,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宋代佚名诗人所作的《使君子》一诗曰﹕
“竹篱茅舍趁溪斜,白白红红墙外花。浪得佳名使君子,初无君子到君家。”遍寻花诗,很难寻找到第二首歌咏使君子花的古诗,此首诗可谓为千古绝唱。
诗的前两句描写盛开着红白花朵的使君子花在清贫人家的茅舍竹篱拱护着,尽心尽责。后两句旨在深刻讽剌那些身居高官,领取厚禄的达官贵人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他们浪得君子虚名,他们根本不会移玉到这些“竹篱茅舍”体察民情。诗的言下之意在于讥讽这些达官贵人是伪君子。
那几年在三亚湾的许多棚架上都垂挂着长长的茂密的使君子花藤,架子下面的座椅上坐着许多“候鸟”和旅游的人儿。我们总会被这美景吸引驻住:一串串倒悬的穗状花序缀满枝头,就在他们头顶或眼前轻轻地摇曳。
真是蔚然壯观
上面2019.02.20下午四点后照
下面几张是过去照
我原以为它的花有多色,后从才知(从网上)它繁花初开之时呈白色,洁白如玉,接着变为红色,先是淡红,娇媚嫣然。然后变成深红,猩红如火。最后幻化为紫莹莹的颜色,宛如玉雕花朵。由于使君子花期长短参差,花开有先后,同是一株花,往往白、红、紫三色相杂相间,相映相衬,很是漂亮。

传说宋代年间,四川潘州名医郭使君,在山中采药,发现此果仁味甘淡、气芳香,一位樵夫告诉他,其名叫“留求子”。
郭使君将留求子带回家去,因尚未干燥,就放入锅里干炒,只觉芳香四溢,犹如香榧。小孙闻到香味,吵着吃了四五粒,第二天竟疴出几条蛔虫,从此吃饭胃口好,饭量多,气色好,发育正常。郭使君因而明白留球子是一味驱蛔药,便加一番研究制成驱蛔成药,求治者络绎不绝……从此,郭使君被誉为“哑科名医”(古代称小儿科为哑科)、“再世华佗”,“留求子”的名称因此易名为“使君子”。



可惜我一直没见过它的果实,尽管多年我一直在找。
有关文字录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2019.03.15加
使君子
2019.03.23加下面两张


2019.03.21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