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道世范:用教育家精神擦亮教育名片

(2024-05-28 09:11:55)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提倡 “争做‘四有’好老师”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何谓: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家精神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重要教育论述一脉相承,为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和价值支撑。“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承续了近代以来勇于担当的教育使命,滋养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谱系

1.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为人类文明传承而奔走的人;一部教育史,就是历代教育家承前启后的奋斗史。“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周游列国,开创了儒家学派奠定我国文化之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震铄古今;近代一大批教育家把教育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一起“国帜三易,弃戎从教”张伯苓就是其中的一位:“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这是张伯苓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演讲中回忆自己创办南开初衷。今天还有黄大年、张桂梅等一批教育优秀者更是把根扎在中国的实验室、扎在贫困的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式教育家,中国式教育家必须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不是无形的,更不是遥不可及的。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教授讲: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靠什么?要考教师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就是教育家精神。当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和短板,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教育跨越任重道远,更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2.中国教育家精神承续教育使命“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始终重视伟大精神的传承,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伟大的精神引领着人们前行。教育家精神不是特例独行,而是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集体人格特质体现。正所谓“君子以行为言,小人以言为行”,由教育思想到教育家再到教育精神的人格飞跃,是汲取了绵亘几千年文化养料,是在教育强国的时代需要和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不断淬炼中产生的面对入侵者的轰炸,为了中国的希望,北大、清华、南开南迁,在昆明组建的西南联大孕育了一大批民族贤良。当时梅贻琦校长住着低矮的房屋,缺了角的办公桌,有上顿没下顿,就连最后去世都没有钱发葬,可谁能想到梅贻琦却留给清华园一笔基金。享有国际盛誉的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又扎扎实实的平民教育运动,建立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定县实验区。探寻其力量根源,诚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讲:过去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大先生,留学回来以后,能够在教育上有所建树,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中国魂

3.中国教育家精神滋于伟大建党精神谱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中,紧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特点的具体精神编织了伟大建党精神谱系。教育家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与坚守的价值标准,印刻着中国共产人“民”本初心。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图谱中与时俱进、赓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躬耕态度、胸怀天下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2023年4月,有幸走进南师大附小,用心去读情境教育。这种儿童学习范式在国际教育论坛上被称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是一位没有退休的教师,直到88岁住院期间,还请求医院找一间能看到学校的病房。“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一种金色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李吉林把一生献给儿童、忠实的守护着自己的园地。这就是教育家精神,这就是共产党人纯粹的品质。

二、何规:以教育家精神垂范立身

1.要坚持本我与无我统一:如何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层面指明了方向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教育者从“本我”与“无我”的精神升华;同时也阐释了教育是独特“爱”的事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爱国,是教育精神高度;“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为爱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风度;“胸怀天下、 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爱人类,是教育家精神气度。这六个方面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和精神逻辑,爱国、爱自己、爱教育、爱学习、爱学生、爱人类,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备的DNA。

2.坚持笃行与笃学的统一:“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位孩子始于家庭,长于学校,成于社会,离不开教育者的诲人不倦;我们手中的学历只证明了我们学习时间的长度,而教育高度却需要我们学而不厌。“不倦”是因为忠于教育,“不厌”是因为对学生的爱,二者是人的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能够让我们教育生命长青;“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不仅是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实践智慧。

3.坚持情感与情怀的统一。情感是内心的感受,是态度;情怀则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融入价值追求的志趣与胸怀;情感是情怀的基础和支撑。教育情怀是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自觉具体表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及“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把爱岗乐教作为“修身”第一课,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感日久弥香,春风化雨般滋长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修身的最高境界其教育影响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还会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成为传播社会文明的灯塔。教育承载着社会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国民素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应该是教育家底色。90岁高龄的于漪老人讲:“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一名教师对教育的热忱追求。

三、何为:以教育家精神滋养教师队伍

1.知教育家精神,以“至诚报国”铸德塑情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每位教师要清楚其内涵与时代价值,要把个人梦与教育强国梦理性统一。学校要把教育家精神具化为“有形”,将教育家精神置于现实生活场域中,浸润、涵养、化育每一位教育人,使抽象形式的价值理念入心化行。一要建立学校“大先生”文化机制,挖掘典型的先进思想讲好身边故事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超越“小我”走向“大我”;二要走进古今教育家,借助史料或聆听浸润,点燃教育激情,赋予教育者使命。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精神气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教育的高山。我们要学先贤、做明师!

2.学教育家成长,以“行为世范”铸行立师“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其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专业素养和为理论献身的精神是有力表征。纵观教育发展史,可谓群星闪耀:古代孔子、孟子、韩愈、朱熹,近现代的蔡元培、梅贻琦、陈鹤琴、吴玉章、成仿吾、于漪等,这些彪炳史册的教育大家,都是信念、道德、学识、人格集大成者。汉代韩婴指出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意思是具有像泉源一样喷涌而出的智慧,思想言行可以作为表率和榜样的人才能做世人的老师。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发展持续动力,学校高素养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义,推进教师全景式培训“翔雁工程”扶持职初教师“入格”培养、引领青年教师“升格”发展;以“头雁领航工程”鼓励骨干教师“风格”锤炼,寄予骨干教师更高的目标定位;以“鸿雁工程”沉淀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形成人人被关注,人人可成长的和谐教育生态。

3.做教育家体验,“弘道追求”铸能范群伦:弘扬教育家精神不能停留在宣传学习层面更主要的是实践成长,要引领广大教师做教育变革的探梦人。一要探索从单纯“知识”学习向“育人”转变,“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融进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作为旨归;二要变革教与学方式,从“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要深耕课堂,尊重学生认知差异,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成长;三要潜心做好从“匠”向“家”的转型,不断反躬自省,将扎根实践所获得的案例、资源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大先生”,在基础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产生影响力的典例。当前世界格局加剧转型,文化多元,新时代的教育家们更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在吸纳世界教育经验的同时建构中国教育经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教育需要情怀,情怀滋养精神,我们每位教育者都要以教育家为榜样,用教育家精神擦亮教育名片弘道世范、至诚报国!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精神必须要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兔妈妈的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