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山览胜 之 乌山(四)

标签:
福建福州福州三山乌山风景摄影旅游 |
分类: 影像福州 |
“天香台”位于望潮峰之下,整块都要榕树给吞噬一般,“天香台”三字,面幅之大,在乌山摩崖题刻中难出
其右。明代怀安诗人赵迪的《游天香台》里:“梵宇掩清景,炉香夜沉沉。松窗寒夜月,桂栋宜幽岑。蓄以兰
蕙气,抱兹冰雪心。久闻乃俱化,静挹徒盈襟。芬芳如可即,吾当携玉琴”。
“冲天台”冲天台为唐大中初年,观察使崔干所建,初名“四向亭”,因得青田鹤置此,忽冲天而去,故改名放鹤亭。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程师孟改为冲天台。清光绪五年(1879年)总督何璟、巡抚丁日昌重修。冲天台在天香台之东,台宽20米,进深22米。台上原建有楼阁式四柱“放鹤亭”,台后有木构单檐歇山顶大殿,台沿设石栏杆,造型古拙,凭栏远眺,可尽观城南风光。后亭废,仅余崖石上“古放鹤亭”四字题刻诉说着人们在这里曾经优游自在的生活,“古放鹤亭”四字右侧有程师孟篆书“冲天台”。
“幞头岩”又名“黎公岩”位于冲天台西侧,幞头,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相传始于北周
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在“幞头岩”的下方刻有“乌石在,黎公在”,是乌山两百多幅摩崖石刻中唯一的阳刻楷书作品,令人不解的是这六个气势磅礴的红色大字竟是摩在四十几个蓝色小字之上,使之残缺不全,光芒尽失。(黎公,名鹏举,字冲霄,祖籍安徽合肥,移袭泉州卫千户,居福建已数代,因防御倭寇有功,军中号“志勇将军”,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官拜指挥佥事的黎公以计一举歼灭盘踞在漳浦、后江一带的倭寇。不久,倭寇从宁波南侵,攻陷闽江五虎门,福州告急,黎公奉命驰援,率水师在马江一带大败敌人,八战八捷,保卫了福州的安宁,以功升参将,奉命镇守福宁州(今宁德),出发前,福州乡绅在乌山的神光寺设宴欢送,并在寺后的幞头岩刻“乌石在,黎公在”六字,幞头岩也因此成了“黎公岩”如今神光寺和神光寺塔都已荡然无存,只能站在黎公岩顶遥想眼前的这一大片叠嶂层峦曾经的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