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嘎立立
嘎立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52
  • 关注人气: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三山览胜 之 乌山(五)

(2010-02-22 19:17:29)
标签:

福建

福州

福州三山

乌山

风景

摄影

旅游

分类: 影像福州

    乌山又称乌石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三山中,乌石山为最高巅。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览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文人郡守程师孟赞叹乌山之美,烟雨迷蒙之际可比道家的蓬莱仙山。于是诗口一开,便改其名为“道山”,又建了一个道山亭。邀请福州前任太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的风景和福州山川形势,风土民情。

                                        下面继续为大家介绍乌山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石门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位于石门之上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位于石门一侧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饮岚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先薯亭”

先薯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长乐籍侨商,旅居菲律宾,其实菲律宾吕宋岛盛产朱薯,当地视为国宝,严禁薯种外流。万历13年,闽中大旱,饥民遍野,陈振龙见

朱薯耐旱易活,且营养丰富,功同五谷,遂不顾禁令,将朱薯枝系于船底,带回故乡,并向巡抚金学曾力荐朱

薯之利,巡抚让他在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四个月后即获丰收,巡抚大喜,大力推广,饥荒缓解,社会趋于安定。世人感念金巡抚功德,改朱薯为“金薯”,又因其来自番国,俗称“番薯”。金学曾写成《海外新传》,

是我国首部薯类专著。清道光年间,福州举人何则贤于乌山上建“先薯祠”,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救民解困的伟大功勋,后祠毁。民国期间,世人又在现址建“先薯亭”。郭沫若为纪番薯入闽370周年,寄调《满江红》,颂扬陈、金二公“此功勋当得比神农”2008年4月,先薯亭修整完毕,恢复原貌:洁净的斗底砖,古朴的灰色筒瓦,木制的美人靠,传统的油漆技艺,都让人有耳口一新的感觉。在亭边还立有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撰写的《先薯亭记》碑刻。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先薯亭记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另一角度看先薯亭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离先薯亭不远的摩崖石刻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石壁观音

此处原为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观世音像。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另一个角度看石壁观音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道山真镜

 

福州三山览胜 <wbr>之 <wbr>乌山(五)

                                            101电视发射塔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