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圆了我的大学梦
(2017-12-16 06:15:11)
标签:
分配工作高考自学朝花夕拾大学梦 |
分类: 朝花夕拾 |
我已年满60,马上要退休了。应该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一个“盘点”。
我1975年初中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在一个工厂里当工人。国家恢复高考后,父亲鼓励我也去试考一次,也算圆了他的大学梦。父亲没有能接受高等教育,是他的终身遗憾。他在60年代曾参加了和平区汉语言文学业余学习班,我曾看过学习班印制的有著名作家谢冰心、贺敬之;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李何林、王达津、李霁野等名家的《辅导通讯》(讲义)。看着这些讲义,令我如痴如醉。说实话,当时真动心了。我太想向往大学生活了,能够亲耳聆听教授的讲授,那是多么令我心驰神往啊!
当时,在我厂劳动的一个姓李的返城知青,几次撺掇我和他一起复习,一起参加1978年的高考。共同的文学爱好,使我们经常一起谈读书心得,谈人生,谈未来。有一天,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了1977年的高考试卷,吃过午饭,我便试着答起题来。数学试卷中除了解析几何不会做,代数和简单的几何题都能写出来(头一年的高考题绝大部分是初中知识)。至于历史、地理以及古文翻译、实用写作,我的基础更明显好于李知青。
李知青看了我的试卷后,说:“你有这样的水平保证没问题。我们一起复习,一起考吧。”此时我的内心非常纠结。李知青只是个临时工,而我已经是每月有41.5元工资的正式工人了。一旦考上大学,工资没有了,不仅不能养家,还需要家人养活我,我实在于心不忍。基于此,我非常不情愿地放弃了高考。而我认为高考没有什么希望的李知青,竟考上了天津财经学院。
虽然没有下决心辞工参加高考,而“大学梦”始终萦绕我心中,挥之不去。此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
1983年,已经调入区司法局的老同事对我说,他的新同事,都准备参加高教自学考试。有个人听了几次课,不愿听了。老同事便把这位同事的听课证和一本教科书送给我,让我试着听一听。高教自学考试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点都不清楚。我懵懵懂懂地去听了《法学基础知识》和《哲学》课程讲授,然后又和大家一起报名考试。考试时,发现考生多数年龄比我大,有的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幸运的是,我的两门课程尽管分数不高,但都通过了。首战告捷,无疑增添了我的信心。而区司法局最后竟然没有人坚持考下来,多数人因几次考试未能通过,便放弃了自学考试。
再后来,没有人给我提供免费听课证了,除了个别课程(主要是本科阶段学习)我参加了辅导班外,多数是按照开考计划和指定的书籍自学。为多拿些奖金贴补家用,我白天紧张工作;下班回家,一边做家务,照顾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边研读课本。那一阶段的生活实在太紧张太充实了。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
到1985年底,我通过了全部考试,成为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首届大专毕业生。记得当年的报纸有这样一篇消息,全国政法系统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占员工的12%。可见当时的大专生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后来,我又继续参加本科阶段的自学考试,虽然考试成绩不高(平均只有71分),基本上也是一次通过。
这样系统的学习,使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文凭在评职称时就用上了。可以说自学考试不仅圆了我及许多人的大学梦,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